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宁强:新征程上做实做特现代农业

2018-02-01 11:40  汉中日报

本报记者杨建平 李荷 李佩蓉 崔慧芬

开栏语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沐浴着十九大的光辉,冬日的天汉大地,处处呈现出一片上下齐心、奋力拼搏的干事激情。面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首要任务,380万天汉儿女,立足岗位锐意进取、追赶超越。

精神引领前行,为进一步展现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天汉大地落地开花成果,凝聚党心民心,为此,本报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本报十一路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感受天汉大地发展变化》。一个月里,记者们将奔赴九县两区,在温暖如春的大棚、在生机勃勃的园区、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将自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用生动语言呈现报面。今日,推出首篇《宁强:新征程上做实做特现代农业》,敬请关注。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支撑

本报评论员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阐述,为亿万农村群众描绘了美好愿景。

“打好县域发展乡村振兴联动战,实施兴县强县和乡村振兴战略,形成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格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扭住产业增收这一核心,聚焦深度贫困这一难点,抓好基础设施这一重点,突出扶志扶智这一内因,强化责任落实这一关键,共建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生活。”这是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这一决策部署,是市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为新时代汉中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宁强县在日前召开的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也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县实施“五大战略”之一的行动指南。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工作搞不好,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互促提升,是我市追赶超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2018年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也是我市在新时代必须有效破解的难题。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大处说,就是要立足市情民情;从小处说,就是要着眼乡情村情。目前,全市不少乡村发展观念陈旧,发展方式落后,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在此情况下,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摆在全市各级党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这既是经验之谈,亦是答案所在。

观念端正天地宽,方式转变效益来。宁强县巨亭镇通过“三变”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代家坝镇党员勇当脱贫“引路人”、汉源街道办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他们的实践证明,村级“抱团取暖”是克服过去各村单打独斗,解决想办而办不了、办不好等问题的好办法,是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好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借鉴的好做法。

腊八前后,虽是天寒地冻,但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县却处处呈现一派干事创业的火热场景。在该县县委书记陈剑彬“做实做特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下,该县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培育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茶、畜、菌、果、药“五大主导产业”和蔬菜、中蜂、猕猴桃、银杏、烤烟“五大特色产业”规模;通过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努力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月23日至24日,正值四九寒冬,天空飘落的雪花也没有阻挡记者一行在基层采访的步伐。两天里,记者深入宁强县的田间地头,在充满生机的大棚、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椒园、在香气四溢的美食加工厂,感受基层干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奋进的风采

巨亭镇:“三变”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2018年1月23日宁强县巨亭镇曾家河村阴

腊八前夕的宁强县巨亭镇曾家河村,虽寒风凛冽,却挡不住处处洋溢的热闹喜庆气氛。时近年关,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在簇新的何家坝安置点内,贫困户们正忙着乔迁新居。“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真正的双喜临门呀,住进新房不说,还可以当股东,在家门口发展产业。”贫困户曾可宁高兴地对记者说。

自古,土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对于集中安置的贫困户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远离原有的土地,没了吃饭的保障。让赵家坎村村民曾可宁安心搬入曾家河村,正是由于安置点后的10亩配套产业园。去年下半年安置点竣工后,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巨亭镇在曾家河村进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按照农村“三变”改革思路,流转土地200余亩,发展天麻和羊肚菌种植,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让他们既有农产品收入,也有资本收入以及资产收益。

在安置点背后,傍着曾家河而建的10个天麻大棚和68个羊肚菌大棚,在冬日里气派万千。为让天麻安全越冬,大棚黑色的遮阳布被揭开,地垄上覆盖了一层地膜,每个地膜上都标有栽种日期。贫困户郭翠平领着记者来到她的天麻大棚里,小心翼翼地揭开写有“5月3日”字样的地膜,一层层刨开沙子和树叶,菌棒上的白色菌丝渐渐显现出来,一窝窝拇指大小的天麻长势喜人。“这是合作社专门为我们贫困户培育的菌种,到了今年3月份,气温回升以后,就可以移栽了。”郭翠平拿着股权证,高兴地合不拢嘴。130平方米的天麻种,承载了她们一家人的脱贫致富梦。

“我以前成立过中药材合作社,有成熟的种植技术和稳定的销路。‘三变’改革开始后,我们村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村集体成立的大合作社和我的小合作社进行整合,资源共享,为入住安置点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菌种和销路。凡是加入村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贫困户,最高还可贷款5万元。将土地和资金入股分红、从合作社认领菌袋、在产业园务工挣钱,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多了起来。今年3月份丹参成熟后,贫困户就可以获得第一笔分红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肖显华指着河岸对面一大片撂荒山地接着说,“为方便外村的搬迁住户,我们还打算流转140多亩山地发展中药材,确保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跟曾家河村一样,流溪沟村也在去年11月份搞起了“三变”改革。顺着新建的流溪沟村村委会一路往北,拐过几道弯,沿河而建的一溜黑色大棚赫然显现。走近,记者便看见每个棚上挂着“四支队伍与贫困户产业扶贫共建公示牌”,上面写着“帮扶干部、贫困户姓名”等信息。去年12月,汉中日报社、县劳服局所有帮扶干部到村和贫困户签订了产业园共建协议,协议中详细规定了贫困户应负的责任及怎样取得分红、收益。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责任、收益都落实到人,既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也夯实了帮扶人的责任感。

采访中,该村村主任王兴华告诉记者,以前村上发展传统的田园经济,虽然能保证家家有产业,脱贫没问题,但是形不成规模,不能致富。“三变”改革启动后,他们尝试把田园经济转变成集体经济,将土地、资金、劳力量化入股,因地制宜在一组种植中药材、二组种植魔芋、三组种植羊肚菌、四组发展食用菌、五组发展养殖业,走规模化产业发展道路。将小作坊变成大工厂,将天麻、香菇、核桃等农产品变成商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变’改革就是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在保证脱贫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后期再创造条件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大河水涨小河满’,村民的钱包会慢慢鼓起来的。”王兴华信心满满地说。

农村“三变”改革主要是解决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致富问题,各地立足实际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和市场经营主体尤为重要。“实际上,我镇赵家坎村采取致富能人带头发展香菇产业、马家湾村种植高山蔬菜、巨亭村发展养殖业等都是按这个思路做的。”巨亭镇党委书记陆翌向记者介绍,目前他们正通过召开群众会议提高贫困户观念意识、带领村干部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举办技术培训降低产业风险、从外地引进人才等方式,在全镇范围内推进“三变”改革。

汉源街道办:特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2018年1月24日下午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事处雪

今天是腊八节,宁强县代家坝镇五丁关村已经弥漫起年味,腊肉和香肠挂在房檐下,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打扫房屋,谁家新宰了猪,宴请吃庖汤的消息就会立马在乡间传播。外出打工一年的张汉平近日刚刚返乡,今天他要和妻子吴清芳一起等待宁强县绿地球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来家里回收土鸡。

中午12点半,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勇开着卡车来到了他家门口,“你们这是最后一家了,快把鸡带来上称吧。”吴清芳麻利地进鸡笼抓鸡、装袋、捆绑、上称。9斤4两,鸡长的不错啊。”6只鸡接连上称,一斤12元的收购价,共收入680元。“今年有了经验,明年还想继续养。”吴清芳告诉李勇。

李勇2008年10月开始从事土鸡养殖至今,在养殖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实用的土鸡养殖技术。2013年6月成立宁强县绿地球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养鸡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实用的养殖标准,即生态养殖——60天以前用全价饲料,60天以后要用五谷杂粮+青草+豆粕作为鸡的主粮。每一批鸡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要在野外自由活动,这样养殖的鸡,肉质筋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带动周边4个镇的660余户养殖户参与养鸡,其中,每年出栏在1000只以上的养殖户有56户。2016年全年合作社出栏商品鸡8.8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40万元。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其中年出栏成品鸡在50只以上的贫困户21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去年,合作社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百企帮百村”号召,在帮扶村代家坝镇五丁关村,共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520人,免费投放鸡苗2880只,并对该村的所有贫困户进行了一次养鸡技术培训。合作社还定期派技术人员,到贫困户家中查看鸡苗长势情况,并现场指导技术,贫困户养到180天以上的,合作社按每斤最低不少于10元的保底价,全部回收。“五丁关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多,留守妇女饲养鸡不需要耗费额外的心力,而且发放鸡苗时都跟各家各户签订合同,有了保底价,消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增加了一份低风险的稳定收入。通过这一年的探索,今年我们将选择20户已经有一定养殖基础、场地宽阔、经验丰富的贫困户,每户投放200只鸡苗,形成大户带动、以点带面的扶贫模式。”李勇告诉记者。

虽然合作社坚持标准化养殖,产品也赢得了一些口碑,产品远销四川成都、甘肃陇南等地,但是用活体的方式将鸡销往市场,这种销售方式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往往会造成养殖户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损,也不利于合作社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让合作社社员实现稳定增收,2016年2月,李勇等3人在汉源街道办事处柏林驿村发起成立了宁强县美寨凤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销售该县特色美食——麻辣鸡。

记者一行冒着鹅毛大雪驱车前往该公司,李勇的妻子蔡梅正在指导员工包装麻辣鸡。车间里,10多名员工流水线作业,蔡梅告诉记者,一只成品麻辣鸡要经过宰杀、拔毛、清洗、过水、二次清洗、卤汁煮熟、晾干、剁块、灭菌、真空包装等十几道程序。平均一天可以加工近300只麻辣鸡,产品从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

春节临近了,李勇和妻子许下了新年愿望:2018年力争加工成品土鸡10万只,加工宁强麻辣鸡等系列产品150吨左右,不断将宁强县麻辣鸡产业做强做大,带动宁强县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殖实现脱贫。

代家坝镇:党员勇当脱贫“引路人”

2018年1月24日上午宁强县代家坝镇二里坝村雪

驾车从宁强县城出发,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宁强县代家坝镇。沿着傍山险路再驾车前进一个小时,就到了该镇的二里坝村。在看到该村发展的1000多亩花椒园后,不停赶路的疲惫瞬间被眼前令人震撼的场景赶跑了。

“花椒园让大伙看到致富新希望”

一到二里坝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黎明平就指着坡上的花椒园,满面笑容向记者介绍:“这1000多亩花椒园可是我们村现在发展的‘重头戏’。椒园让大伙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现在,大家干活的热情比以前明显高了。只要管护好花椒树,大家就能多分红利、贫困户也能早脱贫。”

上世纪90年代,宁强县代家坝镇二里坝村的红花椒已小有名气,但由于群众观念滞后、管理方式粗放、组困户发展大棚香菇242002015织化程度较低,未形成产业链,品牌效应也未得以彰显,制约了全村花椒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包村扶贫工作开展后,驻村工作队在包扶单位宁强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先后赴宝鸡凤县等地,考察学习花椒产业发展先进经验。通过考察,认真分析花椒产业发展形势,增强了贫困村干部群众种植花椒的信心。回来后,大伙决定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把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实践中,二里坝村结合村情,推出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入园打工等方式参与发展花椒产业。去年12月,县委组织部从凤县为村民们购回大红袍花椒树苗15000株,现已全部栽植完成。目前,该村共种植花椒树苗7万余株1000余亩,有种植户200余户,成为全镇重点“党建示范基地”。

党员作表率引领脱贫路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真正需要迈开步子向前推进的时候,如何走?怎么扶?怎样才能落到实处?帮扶之路走到基层,问题越发具体。代家坝镇在实际发展中,以党建引领脱贫为抓手,加强“四支队伍”力量,积极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向脱贫一线倾斜,整合学校、医院、非公及社会组织党员队伍力量,做到对口精准帮扶。

“目前,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43户4468人。让贫困户有稳定可持续性的收入来源,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也是基层党组织的发力重点。”代家坝镇党委书记王兴成向记者介绍全镇情况的同时,也清楚阐述了全镇发展思路:“发展中,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着力发展扶贫产业,以党建引领脱贫路。我们让学校党员包扶贫困学生家庭;医院党员包扶因病致贫家庭;企业及合作社党员包扶就业、创业家庭,同时建立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工作队。把全镇力量汇聚到脱贫一线,聚力打赢攻坚战。二里坝村的发展正是党建引领脱贫的生动写照。”

山坪村恒丰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巩春良、巩永新,都是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两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领大家干事创业。去年,合作社直接带动20户贫困户发展大棚香菇2万袋,户均增收4200元。村内贫困户冯彩虹,两个孩子在上学,家庭开支大、负担重。从2015年开始,合作社与冯彩虹结对帮扶,让其在产业园务工,业余时间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去年除香菇收入6200余元外,劳务收入达到1.4万元,像冯彩虹这样在园区务工的贫困户达到了12人。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镇贫困户每家基本都有了1至2项稳定增收项目。截至目前,全镇生猪存栏20151头、能繁母猪存栏356头;中蜂养殖达到1342箱,其中贫困户882箱;年生产袋料食用菌280万袋,建食用菌产业园区3个;核桃面积2.5万亩,产量达到1000余吨;以天麻、银杏、柴胡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万余亩;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13个,家庭农场13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1人,县级产业园区3个、镇级产业示范园6个。去年,在赵家营村新建乌米籽核桃园600多亩;在二里坝村、堰坎村、白猿沟村等地新建花椒产业示范园2100余亩。脱贫工作基本实现了发展有支撑,帮扶有抓手。”采访中,该镇扶贫办主任王春利向记者介绍道。

在发展中,该镇党员干部除了产业上的真帮真扶,在生活中也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代家坝社区党支部探索开展“社村携手、党员服务脱贫攻坚”活动,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56人的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在村内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法律知识咨询、编排文艺节目汇演等,有力地推动了扶贫扶志工作开展,也找到了社区党员参与脱贫攻坚的一条新路子。志愿者刘亮自购理发工具,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免费给贫困户洗头理发90余人次。同时,该镇要求各村每年10月开展一次贫困户“追赶超越”主题活动,对发展好的贫困户进行表彰奖励,这一激励方式极大增强了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干事热情。

全站热点
铜川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强势开局

2018-02-01 08:49阅读

蓝田县政协十三届委员会二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

2018-01-31 15:15阅读

大雪中的温情 临潼区驻村帮扶工作再发力

2018-01-30 18:50阅读

高新区磻溪镇潘家湾村:脱贫户开上小轿车

2018-01-29 18:10阅读

旬阳2017年GDP159.87亿元 经济持续向好

2018-01-27 14:08阅读

商南全域旅游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18-01-26 13:23阅读

工商阎良分局航城工商所扎实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宣传

2018-01-25 12:2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