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汤晓燕 张文海
不久前,略阳县横现河街道办与镇域内企业唐枫化工合作,举行了“党委+企业+贫困户”投资签约大会,现场与14户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参加入股贫困户周明万开心地说:“我把政府扶持的贷款投入企业,每年在家门口就能分红。有街道办党委担保,我投得很放心。”如何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先锋作用,实现精准党建与精准脱贫的深度融合?去年以来,横现河街道办积极探索把党建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大力推行“党组织+X+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中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探索出“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新格局。
“所谓的‘X’,就是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市场经营主体作为产业脱贫的载体,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带动,让贫困户与其结成利益共同体,‘+’进全产业链中获得稳定收益。”对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横现河街道办党委书记庞建军这样解释。
在这样的思路下,去年以来,横现河街道办以办、村党支部为核心,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思路,采取引、建、培、聚等途径,探索推行基层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创业人才、+党员干部等多种模式,让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订单销售等方式参与“党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同时,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把贫困户纳入到产业链上,从资金支持、纠纷协调、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生产无目标、发展无技术、增收无渠道的难题,实现支部“赢民心”,贫困群众“富口袋”的目标。
在全县深度贫困的跑马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这里成效尤为明显。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这个村在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同时,以中药材、核桃、乌鸡3个已成规模的合作社为主,着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目前已连片发展核桃立体种植示范园2000多亩,地存良种核桃8万棵,种植中药材800余亩,养殖乌鸡20余万只,达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同时,横现河街道办充分发挥各个包扶部门的职能优势,引导社会资金、项目、企业参与投资,先后组织1家有帮扶能力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对帮扶2个贫困村,通过产业帮扶、医疗帮扶、教育帮扶、扶贫济困等方式,推动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汇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目前,全街办已扶持创业人才创办龙头企业2家,成立专业合作社5个,带动9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