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中学杜娅
“语文课就是一个爱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爱读书的孩子在阅读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初次听到这句话,是在2017年10月份参加渭南市教研所组织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观摩研讨活动的现场,一位来自山东潍坊的学校领导如是说。如果说这次参会只是初识,那么同年12月份走进山东临沂的两所实验学校,亲眼目睹该实验项目下的语文课堂,才让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如今,小升初、初升高等考试,让语文课堂以追求高分为主,失去了彩色。试问,以主抓考点为主的语文课真的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吗?当我们执著于分数费劲心力的指导答题技巧和阅读题的答题套路时,阅读理解失分最多成了公认的弊病。
我们认识到了提高阅读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我们却不敢大胆革新我们的语文课堂。试问,面对七八门功课的作业,每天真正能挤出时间认真阅读的能有几个学生?
把阅读引进课堂,这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的总体思路。这样,“阅读”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思路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老师绝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生学会读书的领路人。课堂模式的转变,语文课不再是老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充分展示,而是学生潜心阅读与自主表达的舞台;不再是老师只拿着手中的一本教材教,而是以教材所选课文为范式为引子,扩充更多同类型文章进课堂,变1课时或2课时只精讲一篇课文为一节课,带领学生阅读同类型的文本3至5篇,最大限度的扩充阅读量。作业模式的转变:语文作业不再是反复的抄抄写写,题海战术,而是阅读中的批注、圈画、摘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
基于对此理念的了解,在上《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我做过有益的尝试:我将本课学习目标制定为“认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第一个目标的落实我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说的“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这句话的含义,并举事例作为论据证明作者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没想到孩子们举了几十种例子。有的说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难;有的说乱捕乱杀,导致有的动物几乎绝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利于人类生;也有说,乱排滥放,导致空气污染加重……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孩子们回答如此精彩,认识如此深刻,令人着实欣慰。
明白了保护自然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我再从情感上加以重陶感染,突破第二个目标。先围绕文本让学生了解这个不速之客——鸽子的特点,让学生品读描写鸽子的语句,然后用“这是一只的鸽子”这一句式多角度概括。孩子们通过研读文句概括出了“可爱又可怜、惊恐、受伤、伟大的、对人类不信任”等特点,且各自都说出理由。其中有人说它是伟大的鸽子,是因为鸽子虽然受伤,但依然要保护鸽子蛋。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假如你是这只鸽子,会对这父子俩说些什么?”的方式来揣摩鸽子的心理活动。感情细腻的女孩说:“亲爱的人类朋友,求你不要伤害我好吗?我不会打扰你们太久的,等我孵出宝宝就离开你们家了,你们能暂时收留我几天吗?”这样揣摩小鸽子的心理活动,让学生顿时对动物增添了一份同情与怜爱,再透过品读描写鸽子眼神的句子将这一感受强化。
课文解读到此结束,为了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我补充了一篇冯骥才的《珍珠鸟》作为同类阅读文本。课末,同学们抒写下这样动情的语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生命、有感情。同样,它们也需要被尊重、被爱护。用心去感受,用心来呵护,使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小生命能够快乐地生活。动物是可爱的,它能带给人们欢乐;自然是美丽的,它使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可当有一天,我们亲手扼杀了欢乐,摧毁了美丽时,我们的世界也会变得晦暗无光。所以,我们应该珍爱一切生命,守护欢乐,守护自然,守护美丽。不可否认,人的确是自然中最高等的动物,但是人类为何要以这种身份去破坏,去剥夺生他、养他的自然母亲。在地球上,任何生物都应该和人类是平等的,而不是让它们沦为人类的阶下囚;拥有地球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动物。人类,请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让我们的世界多一些信任与关爱,少一些破坏与掠夺。
一堂课三个环节两篇阅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在这样的品读中得到了升华,他们的深切感悟、精彩发言,不正是我们所渴望的吗?我的浅试,让我更加坚信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让海量阅读逐渐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得以实现,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得以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老师成为主导”的课改理念真正得以落实。
解放语文教师,享受语文课堂,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丰富积累,启迪智慧,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