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市农业局获悉,2017年,全市共实施到村产业项目1220个,产业覆盖贫困户8.6万户(次),1.63万户贫困户依靠产业增收实现脱贫。
据了解,我市以提高贫困户组织化程度为方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把带动贫困户作为项目申报实施、示范类新型经营主体评选的首要条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
麟游县实施药材产业项目,共种植丹参、黄芪、柴胡等中药材1.7万亩,带动了55个贫困村,销售额达1600万元左右,带动500多户贫困户脱贫。太白县实施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发展项目,引导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订单生产、入园务工、入股分红,安置贫困劳动力3000余人,带动上千户贫困户走向致富路。岐山县凤鸣镇陵头村实施花椒脱贫项目,将1100亩坡地变成了花椒园,贫困户每年每亩可以收取土地流转费870元,还能在花椒园打工挣钱。据统计,全市106个龙头企业、1145个合作社、94个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与2.96万户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
与此同时,我市去年探索推广了一系列产业脱贫典型模式,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众多好评。宝鸡市及麟游县、渭滨区蜂产业精准扶贫经验,在全国蜂业扶贫经验报告会上交流推广;宝鸡“嵌入式”产业脱贫经验,在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交流推广;千阳县“搭载式”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座谈会上交流推广。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南北山区以奶山羊、中蜂养殖,干杂果、高山菜种植和光伏发电为特色,川塬地区以苹果、猕猴桃等种植为特色,城市近郊、旅游景区周边以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产业扶贫格局。本报记者王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