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的一个除夕夜,作家梁实秋正在宝鸡街头转悠,转到铁路旁边,一间草棚正灯火明亮、热气腾腾,原来是一间饺子馆,梁实秋走进去,要了一碗热乎乎的饺子,这顿饭梁实秋“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
梁实秋在宝鸡吃饺子的事,写在散文集《雅舍谈吃》的《饺子》一文中:“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我在陕西宝鸡,餐馆过年全不营业,我踯躅街头,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间饺子馆。”梁实秋缘何对一顿宝鸡饺子称赞有加,因为宝鸡美食实在。东南沿海人吃的饺子做工复杂、花样精致、个头小,相比之下,宝鸡饺子个头大、馅儿足,梁实秋点了二十个韭菜饺子,就吃饱了。
宝鸡人的热情好客也让梁实秋感到温暖,梁实秋写了一个细节:“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汤。我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在抗战物资紧张的时期,店主仍然为食客提供了免费的蒜和热汤,展现了宝鸡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一顿美食加上热情的服务,这顿年夜饭,梁实秋吃得格外满足。
其实,除过梁实秋,宝鸡美食还频频现身于许多作家的笔下,比如,贾平凹笔下的岐山面、凉皮子,张洁笔下的玉米糊糊、酸菜,吴克敬笔下的清汤臊子面……顺着作家的笔端,宝鸡美食的香味弥漫开来,似乎隔着纸张也能闻到那酸香醇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