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祝嘉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是《诗经·大雅》的首篇,《大雅》是庙堂祭祀的乐章,内容以歌颂周朝先王先公的功绩,记述周朝的历史及政治、军事、祭祀等活动为主,作者大都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这篇《文王》的作者是周公姬旦。《文王》全诗七章,每章八句。通篇用“赋”的手法,歌颂周文王建立周邦的功绩,勉励周成王及后世君王,要施行仁政,告诫周朝臣子及殷商归周诸臣,要效忠周王朝。作为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带领族人发展壮大,又联合各族反抗殷商。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商因失德而失人心,提出反对暴政施行“仁德”。文王死后,武王继承他的遗志,以“仁德”为旗帜,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一举推翻了商政权,建立了周王朝。而周王朝之所以长治久安,就是因为施行了“仁政”,这是周文王留给子孙的最宝贵的财富。
周公姬旦在诗中提出“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继承和发扬祖德,通过自修自省来提高自我、获得福祉。我们今天常见的成语“自求多福”就出自这里。
“自求多福”的意思是,求助自己会比求助别人得到更多幸福,换言之,就是“与其求人,不如求己”。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在陷入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境地时,才以“自求多福”来自我宽慰。有文化学者提出,“自求多福”的“求”字,并非“祈求”或“乞求”之意,而是“追求”或“争求”的意思,因为古人就认为,幸福不能等、靠、要,而须凭借自己的力量积极争取、努力赢得,在收获幸福的同时也实现自我的提升。
《左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僖公看上郑国的太子忽,想把女儿文姜嫁给他,但忽不愿意。有人问忽原因,他说:“人人都有各自的配偶,齐国是大国,他们的公主我高攀不起。《诗经》里说:‘自求多福’,我的未来由我创造,为什么要凭靠他齐国呢?”就这样,太子忽两次拒绝齐僖公的美意,从此也留下成语“齐大非偶”,意思是自己门第或地位卑微,不敢攀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