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崔晓怡实习记者李子萌
最近微信朋友圈中有一篇文章被许多人特别是上班一族转发和谈论。文章中提到了一种“下班沉默症”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所谓“下班沉默症”,即下班后不愿意说话,不想与人交流。这个现象广泛存在吗?它真的是一种病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职业人群及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戴润珠。
“‘下班沉默症’其实就是‘懒’得与人说话。”
就职于我市一家中医医院的护士翟荣(化名)参加工作刚满一年,她每天会精神饱满地面对病人,与同事之间关系也很好。不过,表面看起来乐呵呵的她,听记者提及“下班沉默症”时,却连连点头道:“我就是。”
翟荣说,自己刚刚参加工作,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应对很多考试考核。特别是作为一名临床护士,不仅要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还要应对家属的各种询问和需求,常常感到身体疲惫,心情波动也很大。她下班后“懒”得与人说话。
“我们干临床的,每天都非常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病人情况好转,我开心;病情加重,我会担心到连饭也吃不下。面对一些不理解、不支持我们工作的病人或家属,更是让人心情糟糕。加班是家常便饭,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备考,压根没有额外的精力和心情去与人交流。”
和翟荣一样,在一家私企做销售工作的业务员杨晓刚也表示,他下班后常常“懒”得说话,甚至还一度让父母感到焦虑。他告诉记者:“客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面对客户,我们必须拿出200%的精气神来,一天下来精力早都用完了,下了班一句话都懒得说。”
“起初,家人没太在意,后来发现我越来越厌倦说话,父母非常担心,怕我得了什么病。”杨晓刚笑着说,自己给家人解释后,他们才稍稍放心。不过他能感觉出来,父母并没有完全释怀。“我也没办法啊,下班后只想一个人安静地待着,听听音乐,放松自己。”杨晓刚说道。
在与翟荣和杨晓刚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懒”得说话并不是个例,他们的同事中不乏其人。“下班沉默症”在许多年轻人、特别是上班一族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究其原因,大家普遍表示是上班太累或者压力太大。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近期《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相关调查,2750位接受调查者中,有83.1%的人坦言自己不同程度出现“下班沉默”,其中34.7%的人认为自己有“下班沉默症”。
“什么‘下班沉默症?’根本就是无病呻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关于“下班沉默症”,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我市某家公司“老”员工雷力便是其中之一。
雷力说:“现在的年轻人抗压能力太弱,动不动说工作压力大,回头看看,我们哪个年代的人没有经受过压力和考验?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痛’,重要的是看你自己愿不愿意‘扛’”。
提及一些年轻人下班后的“沉默”,雷力摇了摇头说:“什么‘沉默症’,我看就是无病呻吟。现在很多年轻人年龄成熟了,但精神上并没有‘断奶’。”
对此,某校高三老师王思辰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年轻人有“下班沉默症”只是表面现象,真正释放出的信号是工作能力不足。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表示:“我刚上班那会儿,要代课,很多时候忙得焦头烂额,因为非常疲劳。后来,我告诉自己这是能力不够,为什么其他老师就能游刃有余地工作,开开心心地生活?之后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学,学习名校名师的教学管理方法,越学越有劲,工作变得轻松了,人也比以前更开朗、更放松了。”
而在对50后、60后的采访中,大家对“下班沉默症”更是不以为然。市民王先生认为,“下班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精神空虚。“我是工人,年轻的时候工作强度也很大,但下班后我们并不沉默,而是和工友们一起打球下棋,女工们聚在一起织毛衣,大家玩乐说笑,把一天的乏气都化解了。”
“现在的年轻人平时都喜欢‘宅’在家里,吃饭、上厕所都抱着手机,本身就不愿跟人交流,与工作累没有直接关系。”王先生表示,培养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建立和谐的人际交流,“下班沉默症”便不会存在。
“应对‘下班沉默症’,解铃还须系铃人。”
不同人群对“下班沉默症”看法不一,那么相关的专家怎么看待?为此,记者走访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戴润珠。
戴润珠表示,严格地说,“下班沉默症”算不上一种病,充其量只是一种现象。在当下工作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社会环境下,“下班沉默症”在一定群体范围内普遍存在。她个人认为,这与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教师、医生、警察等,工作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说话、交谈,下班后更愿意安安静静地放松一下,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趋向;又比如销售、工程、技术等人员,他们长期处在竞争激烈、压力较大的高强度工作环境中,工作负荷过重、脑力体力消耗过多,有时会使人身心处于衰竭状态,而每个人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更丰富的动力来源,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下班沉默症”的一员。
除职业因素外,性别也是引起“下班沉默症”的因素之一。女性由于受生理影响,经期或分娩后的哺乳阶段情绪波动较大,抗压能力较弱,也容易陷入情绪低落、不想说话的状态。
“下班沉默症”虽然不是病,但不及时调整自我心态,放任下去也许就有可能演变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预防和缓解“下班沉默症”?
戴润珠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拥有良好的生活情趣、终生学习的习惯、平和的生活心态非常重要。如果感觉工作压力大,可以与领导和同事交流,看自己是否在工作方式、岗位设置或是人际关系方面有欠缺,从而及时改进。如果感觉工作太忙太累,就要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学会自我放松,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同时,要保持正确的物质观、金钱观,不盲目与人攀比,以平和的心态过好每一天,珍惜亲情、友情,多陪伴家人,多与朋友交流。同时提醒广大朋友,若消极情绪已经不能通过自我调节缓解,甚至成为无法突破的心理暗示,则要尽快寻求专业人士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