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金 通讯员 杨小松)今年以来,全市金融扶贫各成员单位、各区县坚持以金融扶贫引领金融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认真贯彻中省关于金融扶贫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扎实做好“自选动作”和“创新动作”,金融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截至10月末,全市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474笔、余额1.49亿元,有效信贷需求获贷率100%。全市当年新增贷款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比率8.27%,超过省上规定指标3.27个百分点。据国务院扶贫办信息系统数据,我市小额扶贫贷款利息4.37%,低于基准利率0.38个百分点,为全省最低。明确主办金融机构负责制,区县扶贫部门和乡镇均由专人开展融资对接,逐村设立双基联动工作站,建立户申请、村统计、乡汇总的工作流程,厘清责任、分工负责,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红利惠及了每一户符合要求的贫困户;加强监督检查,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妥善处置贫困户10余起投诉。自7月起,市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推进办公室从银行系统抽调专门人员50人次,组成3个检查组,分3轮对全市32个乡镇工作情况开展专项检查,规范工作程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质量,切实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效需求;注重宣传引导,有效提升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知晓率。
积极协调域内外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扶贫。一是加大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地区宜居水平。国开行陕西分行累计向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授信11.66亿元,目前发放贷款9180万元。农发行铜川分行向宜君县移民搬迁项目授信2.35亿元,目前发放贷款1.2亿元。二是加大对农村新型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助推扶贫产业发展。推广诚信纳税贷等创新服务,目前贷款余额7.06亿元,缓解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融资难题。紧抓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政策机遇,组织券商、推荐机构走访摸排160户企业,重点培育10户企业,目前共有20户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宜君县创新“政府担保基金+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模式,设立规模1000万元的扶贫产业贷款担保基金,对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和贷款贴息。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4户获得产业扶贫贷款2670万元。三是加大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金融需求。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建成金融便利店516家、双基联动工作站658个,均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四是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提升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障水平。五是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地区群众金融素养。坚持开展金融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系列宣传活动。全市信合系统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发展生产一批贫困户评级授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选派金融系统优秀干部到乡镇街办挂职,加强了基层金融扶贫的组织领导。人民银行在宜君的定点扶贫和宜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大力推动建设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从保险业发展整体水平来看。目前我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3.65亿元,超过2016年全年1.18亿元,同比增长22.84%;赔付支出1.77亿元,同比增长28.06%。根据省保监局最新统计,我市保险业发展综合增速排名在全省10个地市中位列第三。从保险惠民实效来看。目前保险机构服务网点在全市38个乡镇、农村协保员在全市359个行政村均实现全覆盖,促进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全市在公共服务领域先后实现家庭平安保险、全民意外伤害保险等13个险种全覆盖,已经成为我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来看。今年我市试点险种达到17个,同比增长88%。截至10月末,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264.96万元、提供风险保障13.6亿元,赔付798.32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60.1%、179.3%、231.7%,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