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7日,陕西省林务局向各县政府发去一份公函:“本局为明瞭全省各县地形,精密林务设计,需用各县地图以资参考,即希查照检寄两张,以资应用为荷。”6月底前,全省各县都送来了本县的地图,在这些地图中,有两幅奇怪的地图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潼关县地图和华阴县地图。
潼关县地图显示,潼关县除了县城附近有大量连接在一起的土地外,还有大量不相接壤的土地分布在西侧的华阴县和东侧的河南省阌乡县(今属灵宝)境内,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不相互连接的圆圈,甚至连华阴县城都被这些圆圈包围,这些圆圈就是潼关县在两县境内的飞地。经统计,潼关县在华阴县境内的飞地共有19块,在阌乡县境内的飞地共有22块,潼关县在两县境内的飞地合计共有41块。
华阴县地图显示,华阴县境内有很多涂成黄色互不相连的小圆圈,并标注为潼关县,此时著名文物古迹——杨震墓(今在潼关县境内),也被标注在华阴县境内。
那么潼关县如此奇怪的县域疆界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一切还要从600多年说起。明代之前,潼关一直作为一座军事关隘而存在,而并非管辖实土的基层行政机构,其具体范围也仅局限于关城一带。
明洪武七年鉴于潼关的重要地理位置,在潼关设立守御千户所,洪武九年升为潼关卫。洪武二十五年,驻扎在潼关卫的军人开始屯田。军队屯田,需要大量的耕地资源,潼关作为一个军事据点,本身没有耕地,于是潼关卫的军队便在周围州县占地屯田。潼关卫的屯田分布在灵宝、阌乡、临潼、渭南、华州、华阴、大荔、朝邑、合阳、澄城各州县,共一百余屯,其中有些地名保存至今。今天这些县中带屯字的村镇名称,大部分是潼关卫屯田时留下的,例如大荔县的长安屯等。
清雍正五年,设潼关县,以原潼关卫军屯地为其管辖地,这是潼关设县的开端,此时,潼关正式成为有实际土地的基层行政单位,这时的潼关县管辖的土地分布在周围的十州县,飞地多达100多个军屯,堪称中国历史上飞地最多的县。乾隆十三年,潼关县改设潼关厅。为了改变之前屯田四散分布所带来的不便,新设置的潼关厅只保留了东西两侧坐落于阌乡、华阴两县境内的屯田作为属地,潼关所管辖的屯田由明代的100多个屯减为43个屯。
1913年废潼关厅,设潼关县,属陕西省关中道,此时的潼关县继承了潼关厅在华阴、阌乡县的飞地,这时的潼关县域疆界就是文中开头那两张奇怪的地图所反映的内容了。1941年潼关与华阴县划界。1944年潼关与阌乡县划界。珍藏在潼关县档案馆的《陕西潼关县河南阌乡县划界碑记》,记载了潼关县与阌乡县划界这段历史。经过划界,结束了潼关从明代开始长达500余年辖地交错、飞地众多的历史,使其成为一个有着较为清晰边界的县。
(渭南市档案局陈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