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单江鹏郭艳
1978年11月,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用鲜红的手指印,悄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此后的30多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犹如核裂变一般,使中国的农村经济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广大农村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中解决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问题,让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优越性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按照权威人士的说法,这是继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重大制度创新之后,中央部署的又一项管长远、管全局的重大改革。改革的思路,简单的说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这“三变”,推进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按照市场化发展规律集中,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现了农村生产力的核裂变,那么30多年后的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三变”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推进,能否在广大农村发挥出核聚变的效应呢?
大荔是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试点县之一,请看记者从这里发回的关于农村“三变”改革的报道。
一变:资源变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白墙黛瓦的新农舍,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环村林……当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丝丝绚丽的光芒肆意蔓延在许庄镇西渠头的每个角落,为村庄勾勒出温暖的轮廓。
“几年前这里杂草丛生,臭水沟横流。如今随处可见这绿意盎然的风景,村民还可以在家门口做稳赚不赔的生意,很多在外工作的乡亲都不敢想象这就是当年的西渠头村。”正和两委会成员谋划着为全村村民安装暖气管道,回收利用砖厂余热资源解决村民冬季供暖、洗浴问题的村委会主任杨社民的话里话外,透着满满的自豪和幸福。
西渠头村北边不远处铁镰山下一处山沟里车水马龙,前来拉砖的车辆络绎不绝。杨社民说,这两年,政府铁腕治霾力度很大,很多普通黏土砖厂关停,村两委会抓住机遇,利用本村的黏土资源,在原砖厂引资新建了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大荔县新发新型建材制造有限公司”。村上整合了15亩荒沟地,入股到该企业,用每年的分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县、镇下达精准扶贫任务后,企业和村里的贫困户签订了5年帮扶协议,村里为每户贫困户办理了5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贫困户将这5万元作为股金入股砖厂,每年可拿到18000元的保底分红。同时,砖厂为村里提供了三四十个用工岗位,村里在用工中优先贫困户,目前已安排18名贫困群众入企打工。人均月工资4000多元。算下来,每年贫困家庭分红、工资等家庭收入均在4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村上还响应县上移风易俗改革要求,流转了村上的山荒地,建设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不仅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还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以地生财、资源变资产,利用政策红利,资金变股金,招商引资办厂,积极发展新产业”,杨社民告诉记者,是中央提出的“三变”改革为西渠头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致富发展廓清了思路。预计2018年,西渠头村人均纯收入有望由今年的12497元翻一番。面向未来,村支书杨社民信心满满。快评:
土地能入股、池塘能入股、荒山也能入股……“三变”改革,唤醒了很多沉睡的资源。西渠头村不等不靠,深入挖掘村集体经济资源,通过“支部+企业+贫困户+农户”战略,推进农村工业化,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荒沟建砖厂,荒坡建公墓,除了激发出生产要素的活力,“三变”改革带给农民群众的还有自信、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变: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
55岁的周红斌,是大荔县城关街道长安屯村村民。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的老周家里还有一个半身瘫痪的妻子,一个左手残疾的儿子和一个出嫁在外的女儿。每天,周红斌还需要照顾81岁的老父亲。
“家里实在离不开人,加之我身体残疾,出门打工也没人要,只能守着屋里这6亩多地……”尽管干起活来从不吝惜力气,但地里的收入对于老周家只是杯水车薪。但让老周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当了半辈子农民,今年他竟然当上了“股东”,而且能和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
“这就是我村扶贫产业园前几天刚分的红。”说话间,周红斌从外套内兜里摸出5张崭新的百元钞票。
结合精准扶贫,长安屯村流转了200亩集体土地,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建立了扶贫产业园,发展茶菊产业。在村集体经济股份量化中,除了“人头股”,村上还专门为全村像周红斌这样的33户贫困户设立了扶贫优先股,不仅是周红斌,全村村民每年都能从产业园领到分红。
“除了分红,从3、4月份开始,周红斌在园区栽苗、除草一小时能挣10块钱,天天有活干、天天有钱挣,而且家里有事可以随干随走。”11月27日,分红当天,周红斌还被园区评为劳动积极“创业之星”,获得一条电热毯的奖励。
城关街道经管站站长赵伟说,前几年,长安屯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量土地撂荒。由于权责不清,账务不明,村里矛盾很突出,多年选不出两委会班子。这次“三变”改革,村里经过民主协商,确定了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这些程序的具体操作规范,全体村民找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二是摸清了村里的家底,三是村集体财产全部以股份形式落实给了每个村民。10月23日,长安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全村所有资产作价691.1115万元全部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运营,全村754户3045名村民成为股东参与分红。
家里共有5口人,人口股每人2.45股,耕地股每人1.7股,扶贫股每人11.2股……村民李蔚荣把股权本紧紧地攥在手里,笑得合不拢嘴:“发了这个小红本,土地一下值钱了,而且怎么流转我们都不怕。江苏苏北花卉集团准备投资4个亿,在长安屯搞田园综合体,往后拿着这个股权证我们年年都能领到分红了!”快评:
小小的一张股权证分明变成了长安屯村村民的幸福账单。这张股权证,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利益,另一头连着改革者的责任。
大荔“三变”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是通过将财政资金折股到户,破解了融资难题,使周红斌这样的贫困群众找到了致富路子,更重要的是让农村的集体所有制有了有效的实现形式,让千千万万个像李蔚荣这样的普通群众成了村集体资产真正的主人。通过严格的清产核资流程,按物查账,按账查物,农民群众彻底摸清了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同时,集体资产量化到人、股化到户,承包土地变成了经营性资产,使每个农民群众能够分享到产业链的增值效益。这项改革,不仅夯实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权利,更确保了村民的民主权利,为很多长期困扰基层乡村治理难题的化解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变: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这两年,大荔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旅游产业。随着“大荔是您周末的家”这句口号的叫响,号称关中沙海的大荔沙苑成为省内短线游的热门目的地。
12月3日,冬日的一个周末,成群结队的游客涌进苏村镇沙南村金沙岛旅游景区。人们或安静地躺在细软缠绵的黄沙上尽情沐浴午后微醺的阳光,或和孩子脱掉鞋子在沙地上奔跑,或骑上沙地摩托车在沙林穿越……一阵微风吹过,伴随着悠然而至的驼铃声,人们纷纷举起手机与骆驼合影。
据村支书徐如成介绍,沙南村人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河南逃荒到陕西的。沙窝窝里地广人稀,庄稼广种薄收,就是能种点水枣,但是由于土壤问题,产量和品质都不高,一年到头收入不了几个钱,村里人的日子过得也都很艰难。从2015年开始,沙南村群众利用沙地资源发展沙漠旅游,很多村民靠着沙地旅游脱了贫。目前全村共有旅游经营户160户,沙滩摩托车93辆,滑沙板50份,小吃摊位20个,去年全村旅游收入超过了600万元。
徐支书说,“村民现在都形成共识了,就是发展旅游产业致富。但是靠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规模化经营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
大荔县农业局经管站站长严小伟告诉记者,在大荔县“三变”改革中,沙南村主动要求加入试点,目前全村的集体组织成员界定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正处于公示阶段。村里金沙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已经进入注册程序,全体225户村民都是公司股东,都有机会享受沙地资源带来的产业红利。不仅如此,公司还吸收村民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已有16名村民成为公司的员工。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越来越多村民都有机会从公司获得工资收入。
听说这次“三变”改革,第一次算清了沙南村的所有资产,60岁的村民张长顺等不及,当晚就拿着手电筒赶到了村里的布告栏。老伴得了脑梗,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2015年下半年,老张贷了2万元经营沙滩摩托。靠着这辆摩托车,老张还清了3万元的外债。“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咱操心少。除了经营沙地摩托收入,我每年还能从公司领到分红。看来沙南村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张长顺高兴地说。快评:
变革需要眼光和勇气。中国的乡村也从来不缺少有眼光,有勇气的能人。在看到市场的力量后,沙南村群众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整合沙荒地资源,通过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的建立,让更多的农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三变”改革着眼的是每个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随着这项改革的铺开,相信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会进一步得到彰显,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道路。
踏着“三变”的节拍大荔正向幸福进发
除了精准扶贫,这一年,大荔县农业局长杨占盈,大荔县农业战线很多同志的身影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全县19个“三变”改革试点村。
杨占盈告诉记者,为有利于改革下一步在全县铺开,在试点村的确定上按照一镇一村的原则。全县16个镇加上3个村共19个试点村,目前已有17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公示,16个村正在进行成员身份界定,长安屯村已经率先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
采访中记者感到,大荔19个试点村的“三变”改革简直就像是19部精彩的故事,故事中有疑惑,有焦虑,有争吵,更有欢笑……故事开头面对的无一不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题。“三变”村的群众是故事的绝对主角,他们是否满意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主题。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村集体家底第一次被摸清。资源变资产,村子里“沉睡的资产”慢慢苏醒。资金变股金,散碎银子也变成一株株能带给农民群众持久性财产收入的摇钱树。农民变股民,凭借一张小小的股权证,村集体的权力被交到每一位村民手里。除村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收益如何分配,每位村民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话语权。经营性资产统一交由股份合作社运营,村干部被置于股东和监事会的监督之下,两委会与合作社形成既合作又制衡的关系。“三变”改革的推进,一整套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也呼之欲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和民主。
作为大荔县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县长张红林有着长期的财经专业背景。张红林说,“三变”改革,是党中央从改革的顶层设计角度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开出的一剂治本药方。有了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改革才能落地生根,顺利推进。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有了充分的保障,改革的红利才会越来越有含金量,农民的幸福感才会更强。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的稳步推进,让大荔县委副书记、县长翟玉宝豪情满怀。翟玉宝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这也让美丽大荔,幸福大荔建设有了更加强劲的东风。有了19个试点村的成功经验,2018年,“三变”改革将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开,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全县行政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这项重大改革中,大荔的每位农民群众都会感受到沉甸甸的获得感。
这是改革的节奏,这是迈向幸福的步伐。毫无疑问,这也是一场激发农村活力的核聚变。和千百万中国农民一起,在这场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下,大荔人正踏着“三变”改革的节拍,向幸福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