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燕实习生乔翠
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法院受理执行案件13456件,同比增加了42.5%,执结9524件,案件执结率为68.78%,实际执结率为89%,同比提高8.7%,标的到位额为191884万元,标的实际到位率为81%。这是市中院凝聚“一盘棋”合力,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取得的成绩。今年来,市中院通过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执行改革、强化执行措施……一把把“利剑”斩向执行难“坚冰”,“回春妙手”医治执行难“顽疾”。
——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党委领导的执行工作大格局。
今年初,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市中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汇报,决定成立由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44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市“基本解决执行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渭南市地县两级“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意见》、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法委、市综治办和市中院下发了《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市委政法委成立了“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督查组,明确了督查工作职责,对“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开展不力的部门和领导进行问责。
至此,渭南市县区两级法院“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人大、政协监督,法院主办,社会各界参与”的执行工作大格局已初步形成,使“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得到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市中院与市公安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协助查控被执行人机动车辆的实施意见》,与公安、国土、房管等部门建立了协助查控被执行人财产工作机制;与临渭区法院、临渭区检察院、开发区公安局形成了“关于打击拒执罪”座谈会纪要,建立完善了打击“拒执罪”工作机制,有效打击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犯罪行为;全市12家法院全部建成执行指挥中心,落实了执行指挥管理平台日常值班制度,确定了值班人员,实现了执行力量“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功能,使之成为执行工作运转的“中枢”;对被执行人银行存款、土地、房产、车辆等信息的网络查控和有效追踪。
——大胆改革创新,撸起袖子齐攻坚。
市中院执行局设立执行一庭、执行二庭、综合处、涉执信访办和执行警务大队。执行一庭负责案件实施执行,成立三个办案团队,法警分别配属到三个执行实施团队小组,直接参与执行保障;配备了执法记录仪、执行指挥用车、警车等设备。执行二庭负责执行异议、复议案件审查。执行局综合处、涉执信访办负责执行申诉信访、监督督办工作。
在提高执行质效方面,市中院一方面持续开展集中执行系列行动。活动由市中院调配执行人员、司法警察,分别组成多个执行团队,先后在大荔、蒲城、临渭区、华阴等地开展了“联合亮剑”“交叉”执行等执行活动。活动参战法官、司法警察340余人,警车30余台,依法拘传被执行人95人,拘留107人。活动中执结153件,执行回案款1100余万元。另一方面,全力查控被执行人财产案件执行中依法对被执行人发出了财产申报令、财产调查令。2016年市中院针对一起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而“终本”案件,申请执行人代理律师向本院申请《调查令》,市中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出首份《调查令》。这是自《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调查令实施办法(试行)》以来,市中院发出的首份《调查令》,各基层法院积极跟进。
——扩大执行威慑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执行的氛围。
市中院制定了《执行宣传实施方案》,召开了两次执行工作新闻发布会、六次执行工作现场经验交流推进会,先后在合阳县法院、大荔县法院和华阴市法院召开了打击“拒执罪”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会,《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渭南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据了解,全市两级法院共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914案2084人,限制高消费449人,限制出入境286人,司法拘留252人,公布12起拒执罪典型案例。按“拒执罪”移送追究刑事责任13人,依法实际判处6人。
“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时刻把案件情况装在心中,时刻准备好采取措施对付老赖”,这是市中院对全市法院执行干警提出的要求。如今,这已经成了渭南两级法院执行干警的座右铭。
今年是解决执行难工作的收官之年。为深入推进解决执行难工作,渭南两级法院聚集一切可用力量,用尽所有执行手段,专盯“骨头案”“钉子案”,攻坚克难,始终保持惩治老赖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