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维波杰治 马磊
今年以来,镇巴县紧扣“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主线,持续推进“三抓三当一引领”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贫困户主体作用,整合用好“四支队伍”力量。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县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党建全面过硬工程成果,使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提精神 筑牢攻坚战斗堡垒
依托“两新”经济组织,该县采取“基地+支部、党员+农户”模式,在初具规模的非公企业、产业协会组建党组织,采取单独、联合、挂靠或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实现“两新”党组织全覆盖。坚持把社区大党委建设与辖区脱贫攻坚工作统筹起来,健全完善联建共建机制,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建设,在渔渡镇渔渡坝、兴隆镇水田坝、赤南镇长滩、碾子镇纳溪四个贫困社区建立社区“大党委”,以更加完善的组织设置助力脱贫攻坚。按照“五个一”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集中整顿,采取机关单位+贫困村、党员领导干部挂钩“一对一”的模式结对帮扶整顿,净化脱贫攻坚环境。目前,全县19个软弱涣散村已全面完成整顿任务。
同时,举办“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培训班,集中对村(社区)、“两新”组织负责人进行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知识培训,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脱贫攻坚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聚合力打造扶贫先锋队伍
该县有效整合多方力量,组织包联单位干部、镇(街道办)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625名组成129个县级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5174名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开展帮扶工作,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还组建临时党支部129个,并出台《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管理办法》,以党建智慧云平台为载体,对第一书记实行痕迹化、网络化管理,多层面强化驻村帮扶力量。创新推出“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攻坚总框架,健全上下联动、示范带动、责任落实机制,夯实各级党组织脱贫攻坚带动作用。开展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书记驻村担任“一把手”活动,严格规定每年深入包扶贫困村驻村时间,形成“驻村一把手+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帮扶工作格局。
以县域重点产业为主,精心培育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加工能手、农村经纪人、民间艺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在医疗、农副产品精加工等领域建立优秀人才工作室10个,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积极实施公务员(选调生)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村干部考录公务员、大学生“村官”期满聘用等基层人才补充工程,满足脱贫任务较重的镇村对各类高学历、专业性人才需求。
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该县针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部分村干部不愿发展、不会发展、不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基层实地走访调研,探究问题根本,在全县建立74个村级互助合作社,创新推广“8+3”增收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详细制定“一村一业、一组一品、一户一策”发展规划,形成了东片以观音镇、兴隆镇茶产业为示范带动,西片以大池镇、永乐镇中药材种植为示范带动,中片以杨家河镇、渔渡镇养殖业为示范带动的全县产业整体布局。通过“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形式,将贫困户与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利益共享、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持续发展、自我发展、长效发展,广大党员致富带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并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夯实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责任,强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意识。
强根本夯实基础阵地建设
该县采用财政拨付、以奖代补、对口帮扶以及镇(办)自筹等方式,确定11个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9个修缮提升活动场所,并限定完成建设时限,为贫困村服务群众提供阵地保障。按照村干部报酬和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挂钩要求,认真执行村(社区)干部“脱贫成效按季考评”规定,将村“两委”干部补贴的80%作为脱贫攻坚绩效补贴,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263万元。通过开展省级留存清理收缴党费专项扶贫帮困活动,今年共帮扶农村生活困难党员、群众和村干部125人,落实帮扶资金达28万元。
该县迅速在全县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学”与“做”融入农村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引导农村党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努力把农村党员队伍打造成脱贫攻坚的“顶梁柱”、“排头兵”。针对农村党员分散性和流动性大、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难的问题,不断健全“八个一”工作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流动党员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办法》,创新建立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微信大党委”体系,使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随时随地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党员微信群204个,覆盖20个镇(办)党委、183个村(社区)党支部8000多名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