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亮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沮丧是可以想象的。直到今天,每个人想起这句话的时候,都有感触。谁没被这样的情况伤害过?没招谁没惹谁,躺着中枪,回头一打听,说不定就是因为谁为了附和别人的猜疑,自以为很负责任地说了一大堆不负责任的话,把无辜的人民群众全撂进去了。
能说会道本身不算缺点,甚至是技能,雄辩和演讲的感染力,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赖以成名成家的基本技能。然而,“巧言如簧”这个从字面上看不出贬义的成语,却被人们深恶痛绝,因为它的下一句是“颜之厚矣”,连起来就是花言巧语到了不要脸的地步。
成语“巧舌如簧”由《小雅·巧言》中的“巧言如簧”演化而来,这首诗说的是周幽王听信谗言,导致国家混乱。可见,出于建言献策的能说会道是正能量,而别有用心的言论,越是说得漂亮,越可怕。再引申一点,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观点来解释,只要不是发自内心的,就是巧言令色。他在《论语》的批注中写道,一味说好话,无条件地欣然接受别人的观点,以此取悦别人,那么这个人就盲目膨胀了,而这样做的人,仁德也就因此丧失了。简单地说,就是无原则的吹捧,让被吹捧的人变傻,让自己变坏。由此可见,你不一定要有坏心眼儿,只要热情地无原则地去吹捧别人,就已经尽到了坏人的“义务”。“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所谓捧杀,就是这个意思吧。要是你真跟人家有仇,这样的捧杀也很不地道,胜之不武。要是你习惯见谁说谁的好话,那是要捧杀多少无辜的人啊,损人不利己,还不是坏人?
西方人说“沉默是金”,东方人推崇“敏于行而讷于言”,如今都有点被遗忘了。仿佛不会讲话,不会讲漂亮话,就成了情商不高的表现。不过,为了品德高一些,情商不妨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