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冰雪世界的建筑童话——哈尔滨城市建设保护一瞥

2017-12-01 08:13  渭南日报

圣·索菲亚教堂

大剧院全貌

圣·尼古拉教堂

本报记者连寿山毕云丹陈志敬

坐落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是一座无比美丽的城市。2017年初夏,记者一行前往冰城,对地处祖国最北端的这座现代化大都市进行了短暂考察。行走在充满欧洲风格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仔细打量街道两旁充满异域风情的古建筑,恍若隔世。我们不能相信,在省会一级的城市,还会保留下如此众多的古建筑,且是帝国主义和侵略者留下的罪证般的古建筑。时代不同,观念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如何审视哈尔滨街头众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古建筑,历来众说纷纭。好在哈尔滨人以比较宽容的心态,有意无意地保留下了这些外国人盖的老房子,让今天的人们得以欣赏和受益。

夜幕降临,中央大街上灯光迷离,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摩肩接踵。人们或街头踱步,或在摆放着当地特色商品的店家出入。一群画家,借着熹微的街灯,在街头支起画板,为跷着二郎腿的游客画像。公园的入口处,是杨靖宇将军的塑像;太阳岛一处不显眼的草地上,则是一队抗联战士正在行军的塑像。战马、军刀,战士们作战时高度警惕的神态,栩栩如生。街角处,纪念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而立的纪念塔,肃穆庄严。和很多城市相比,哈尔滨的建城史并不很长。但哈尔滨人有意无意地保留了建城以来的众多历史痕迹。教堂、商厦、街道,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建筑设施,让这座城市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虽说这里仅仅只是个建城百年的地方,但行走在哈尔滨街头,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沉重的历史,肃穆的昨天。

抛开沉重的历史,学八零、九零后们一样无忧无虑地逛街,哈尔滨留给我们的,便只有浪漫、闲适、惬意了。买一支著名的马迭尔冰棍,站在中央大街的街角上边吮边看,那是个什么感受?橱窗里的俄罗斯大列巴,那就更是馋人了!还有包装精美价钱并不很贵的人参,是不是可以考虑也买那么一点?繁华的中央大街,夜幕下的哈尔滨,真是诱人。除了钱包不争气稍稍让人烦恼外,沐浴着松花江上飘来的微风,走在中央大街上,那才真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行走在哈尔滨街头,记者发现,这北国的都市,没有一丝一毫南国城市的那种仓促和急切,也看不到中原城市的喧嚣和嘈杂。这里给人感觉更多的是大兴安岭里那静静的白桦林,那默默流淌着的黑龙江散发出来的气息。

幸运的索菲亚

到过哈尔滨的人都不忘去圣·索菲亚广场看看,去中央大街走走,或者去伏尔加庄园一览圣·尼古拉教堂的芳容。这或许就是一个地区地标性建筑的魅力。

圣·索菲亚广场,围绕圣·索菲亚教堂而建。修建之前,老哈尔滨人都记得,“当年的圣·索菲亚教堂周边是一片民宅。后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圣·索菲亚教堂裹在一片杂乱的居民楼间。”他们还记得,家门前的这个教堂,曾一度被当成了某商场的仓库。

1997年,圣·索菲亚教堂因为一次募捐,命运反转。

那一年,时任哈尔滨市市长汪光焘提议全市人民每家每户集资3元修缮这座教堂。接着,不到两个月昼夜奋战,人们将在居民楼群中遮蔽了30年,饱经沧桑的圣·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的原本面貌。同时,围绕教堂辟建广场7000平方米。直到今日,一些老人们提起这段往事,依然特别感慨地说:“要不是学建筑出身的汪光焘市长英明决策,恐怕就没有如今的圣·索菲亚教堂,也不会有哈尔滨标志性的这个广场。”

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顶端,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最漂亮的是教堂的穹顶。远远看去,这个蓝色的洋葱头,让整个建筑充满了异域风情。至今仍然高大巍峨的建筑,在上世纪初,该是无比壮观的气势。如今的圣·索菲亚教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经哈尔滨市政府批准,这里被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成为宣传和展示哈尔滨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

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圣·索菲亚教堂,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新落成的广场上,汇集了圣·索菲亚教堂、艺术砖廊、钢构塔廊、凯旋门等众多欧式景观建筑,以其优美的景观环境,别致的建筑特色和浓郁的欧陆风情,成为迎接八方游客的“城市会客厅”。

进入教堂内部,抬头望见高高的穹顶上,岁月划过时留下的斑驳痕迹,残损的壁画上依稀还可以看出表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的风格画作。环顾四周,近千幅极具历史沧桑感的图片展示着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大量的历史图片、影像和实物,生动展现了哈尔滨从一个小渔村成为具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过程。

圣·索菲亚教堂整合改造的可贵之处在于,进行开发的同时,保护和再生了哈尔滨的欧式建筑文脉,展示了哈尔滨城市的文化特色。广场一角的景观标志性郎塔是整个广场的重要视觉显著点,起到统领广场实现的作用,和圣·索菲亚教堂互为对景,人们在廊中休憩的同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广场美景。

永恒的故事

相较白天而言,我更喜欢夜色下的哈尔滨中央大街。

各色灯光衬托着百余种充满着异国风情的建筑,让这条大街充满迷离和梦幻般的色彩。这些欧式或者仿欧式,甚至日本现代风格的建筑,身着明黄、暗粉、灰绿等绚烂的色彩,在夜色下,展现着各自的妩媚和风情。单看建筑物外墙上镶嵌的保护名牌,便不难发现,这些屋子,牵扯着莫斯科,关联着巴黎和以色列,历史已经无比的久远。让踯躅在大街上的人们,不能不充满遐想。

有人说,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如同欧罗巴古建筑的艺术长廊,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毫无疑问,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走过中央大街,我们觉得它更像一首凝固的交响乐。不计其数的欧式建筑,以各自独特的音符,典雅华丽的旋律,共同组成了一首典雅、优美的古典音乐。这首曲子演绎了近百年,使得这条老街在展示了岁月沧桑的同时,让一代代哈尔滨人不知不觉中聆听了建筑交响曲演绎的华彩篇章。

据说,中央大街最早的街名叫中国大街。早在1898年,哈尔滨刚从渔村的落日中走来,踏着松花江边的泥泞,拖着清朝的辫子,开始向现代化城市跋涉的时候,这里住的多是中国人,就称为中国大街。

随着道里区前身的建立,很多俄国商人看好了中国大街这个地界,他们纷纷到这条街建楼开商铺。随后,各国移民也随之而来,这里的商家、店铺越来越多,很快就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

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确定为步行街。中央大街的路面由形似小面包的花岗岩方石铺成,每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石长1米,他们像木桩子一样被一根一根钉到地下。

中央大街是中东铁路开建时,由沙俄在建城之初打造的一个运输物资的通道。经过百年历史锤炼,这条街道在时间的更迭中,渐渐演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中心。

在中央大街漫步,人们无疑会被这些欧洲建筑艺术所独具的异国风情吸引。这些存在了近百年的石头路面,古老沧桑,但从不缺乏韵味。行走在这条街道上,人们瞬间会忘却现实的烦恼和危机。这些建筑作为殖民文化符号,同时潜藏着的殖民文化的屈辱意味。但目睹建筑,不追寻历史,我们也许真的会忘记这条街道带给中国人的伤痛。1949年后,和苏联老大哥特殊的友好关系,让我们保留了这条街道。“文革”期间,阴差阳错,这条街道没有被破坏,真是一件幸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央大街依然如故,奇迹般地矗立在哈尔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时代在变迁,作为这座城市符号的中央大街没有变。在市场化转型和消费主义时代来临之际,这条被幻化成物质文化乐园、消费文化集散地和异国风情折射板的街道,对我们来说,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如何解读,很费思量。好在哈尔滨人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就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虽说纷繁的形式体现着各自的内涵,但它展现出的美,却是共同的,值得全人类的尊重。作为艺术的建筑,当然应该得到保护。哈尔滨为全国城市改造作出了榜样,为此,我们为哈尔滨点赞!

凝固的音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行的建筑。”

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师打破传统的设计思路,使整座建筑如同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与周围的湿地景观浑然一体。夏季像一条银色的绸带飘扬在碧水蓝天之间;冬季如江风削出的雪塑矗立于银装素裹之中。她的落成,成为矗立在松花江北岸的文化新地标,瞬间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气质和品位。

站在大剧院面前,我们发现,这幢建筑是有生命的。倘使建筑师在一开始把他们当成生命来看,才能真正把他们建成像大剧院这样有血有肉有灵性。

大剧院采用了异型双曲面的外形设计,尤为特别的是,在外屋面上设置了世界首创的步行式观光环廊。通过与不同高度观光平台的有机结合,将整座大剧院变成了全天候360度的观景平台,为游人提供了一个饱览风光的新视角。

进入到大剧院内部,大胆的创意和出奇制胜的别样风格让人再一次瞪大双眼。除了感叹设计师精美绝伦的设计外,更多的是享受这份设计带来的独特体验。

走进剧场,在廊道内,记者发现,这里的墙壁要么是实木的水曲柳饰面,要么是不加任何修饰的清水混凝土挂板———“实木与混凝土”的对话凸显出率真、质朴的原生态感觉;在小剧场,墙面全部是波浪形的清水混凝土挂板,地面则是普通的柞木地板,既环保,又符合声学要求;在剧院后台的演员工作区,地面、墙面也全部为混凝土本色,甚至连地坪漆都没有做,显得简洁大方。

此时,如同进入密林中,挑个座位安静地坐下来,来一场密林的音乐盛宴,何其欢畅。

环绕着大剧院外部特设的观光环廊。一路拾级而上,直到来到剧院的最顶部,放眼望去,一江之隔的道里区分布着或高或矮的建筑,他们如同钢琴的琴键,哈尔滨这个充满复古又兼有现代时尚气息的姑娘,正在弹奏着琴键。优美的旋律环绕在松花江上空,浪漫的气息环抱着整个哈尔滨。

复活的记忆

作家阿城说:“一座没有钟声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

曾经,随着圣·尼古拉教堂的钟声响起,哈尔滨大大小小几十座教堂的钟声跟随着响遍全城,钟声涤荡着信徒们的心灵,他们随着钟声忏悔、祈祷,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景象。

可惜在1966年文革初始,这座教堂即被红卫兵小将们拆除。

“当城市的历史就这样一座一座消失时,我们只有在照片中寻找回忆。”当看到又一座老建筑被扒得面目全非时,老哈尔滨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2009年夏天,在哈尔滨香坊区,一座崭新的建筑物落成,它周身上下散发着淡淡的松木清香。高高耸立的帐篷顶与闪闪发亮的“洋葱头”似乎在提醒人们,一个阔别多年的老朋友从大家的记忆中复活了。

他就是承载了无数哈尔滨人记忆的“喇嘛台”,即当时极负盛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工作人员李述笑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圣·尼古拉大教堂。中国人都把圣·尼古拉大教堂叫喇嘛台,也就是说,把一个西方的宗教建筑完全本土化了。人们把它作为哈尔滨建筑艺术中的一个精品来看,同时也把他作为哈尔滨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来看。之所以说他是地标性建筑,因为他所处的地点也是这样。

圣·尼古拉大教堂所处的南岗区,以前叫秦家岗,比道里区和道外区从地势上高出了很多,而圣·尼古拉大教堂所处的位置又在南岗区的制高点。

如今,他与其他一些消失的俄式建筑相伴在一起,居于伏尔加庄园内,静听阿什河的潺潺水声。

这座精致玲珑的八面体教堂,其尖尖的帐篷式屋顶和它上面小巧的“洋葱头”,以及阳光下变幻迷离的光影都极其迷人,在任何角度观赏均会获得良好的景观。投资复建“喇嘛台”的上海企业家黄祖祥在一次接受央视采访中说:“我希望100多年前的线条在自己的手中复活,重现当年的历史建筑。”走进“喇嘛台”内部,红松特有的淡淡松香弥漫在整个教堂内,沁人心脾。让人不由遐想,我们真的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和平了吗?

缔造这些建筑的人们,他们将情感揉进了砂石,把思想赋予了砖块,他们创作的是凝固的音乐,他们用这些房子,浓缩的是历史。

全站热点
全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2017-11-30 20:02阅读

临潼区相关部门参加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

2017-11-30 11:18阅读

临潼区召开脱贫攻坚冬季行动推进会

2017-11-29 14:46阅读

强化担当 克难攻坚 全力以赴保障园区项目顺利推进

2017-11-28 12:19阅读

汉滨月河以南:将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

2017-11-26 17:05阅读

凝心聚力抓试点 借好东风促公开 未央区国税局组织召开政务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

2017-11-24 15:43阅读

提供劳务受伤害,谁来担责?

2017-11-23 14:2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