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魏征诗句里的人生抱负 初唐时期(一)

2017-11-24 08:35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刘虹

初唐时期留下的有关渭南的诗作中,有一首非常重要的诗,这首诗的作者就是魏征。

我之所以称其重要,原因是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有名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心疾首地发出“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的人生感叹。可见魏征在当时政治环境中的地位。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魏征的封地在我们渭南的澄城县,而魏征留下的有关渭南的诗,仅此一首,这足以奠定此首诗在渭南诗词史中的重要性。

魏征(公元580年-643年),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少时家境孤贫,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李密失败后,投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

据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石立善撰写的文章《魏征还是魏徵:哪些汉字不应“默默消亡”》一文中阐释,“征”字是后人用的简化字,实际应该用“徵”字。这也符合古籍记载,“魏征”本应是“魏徵”。

魏征的这首诗名为《出关》,原诗如下: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出关》又作《述怀》,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时期的名篇。全诗共20个句子100字,是一首言志抒情的古诗,此诗作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前一年魏征向故主李密献计,不被李密所采用,最后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投降了唐高祖,并受到唐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当时李密的余部还占据着广袤的地盘,魏征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主动请缨去劝降李密的旧部李绩等人。在劝降李绩等人的路上,魏征作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雄心壮志,更表达了对唐高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所谓“述怀”就是陈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中大量地引用了一些典故,比如首二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就用到两个典故。“逐鹿”,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以此形容隋唐时期,天下未定,群雄并起,争夺政权的状况。“投笔”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世以投笔喻弃文就武。“事戎轩”即从军,亦可借指军队、军事。《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赞》有句子“有来羣后,捷我戎轩。”事戎轩,也可引申为谋划策略。

三四句“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纵横”指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即“连横”之计。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家”。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一介书生,在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而毅然投笔从军,参与中原逐鹿,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纵横计不就”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

此诗前四句表明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两句中,有“请缨”一词,语出《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其中所提“终军”,字云长,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前两句从《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句子中化出,“九逝魂”从屈原《哀郢》中“魂一夕而九逝”中化出。(“逝”一作“折”。)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中,提到两个人的名字,季布和侯嬴。季布是楚汉时人,以重诺而闻名,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侯嬴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信陵君曾慕名拜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座上宾。公元前257年,秦国攻赵,赵国平原君到魏国搬救兵,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但在中途停兵不进。因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求助于信陵君,因此信陵君问计侯嬴,窃得兵符,夺权代将,解了赵国之围。

要想读懂这首诗,就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事件,和魏征早期的人生经历去读。诗中大意是说,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全诗慷慨激昂,多处使用典故,利用这些典故,充分表达了作者在当时环境中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也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据传渭南澄城县有魏征封地,还有魏征陵墓,许多人认为魏征在澄城生活过,实则不然。澄城县人文历史研究者吴松茂的文章《颇有祖风的宰相——记唐朝宰相良辅人魏谟》一文中说“在县城以北2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良周的村庄”曾是秦始皇的行宫,到了唐朝,墙倒瓦碎,成为废墟,后来成了魏征的封地。我为此特意采访吴松茂,他说:“魏征并没有在澄城县生活过,其陵墓也是衣冠冢。”

这一论点在《澄城县志》里得到证实“县北太贤村有魏征墓,俗谓海子陵。今神道、陵墓已夷为耕地,碑碣无存。魏征葬昭陵,此处不应有征墓。史载征有赐庄于澄城,子孙世居焉。征子孙世居澄城,遂葬征衣冠于此,以便祭扫,在情理之中。故海子陵为征衣冠冢。”这里面对魏征的封地和陵墓交代得很清楚。史载,良周村魏征后人中还出过一个有作为的宰相魏谟,这当然是题外话。

题外话,也能转化成题内话。由此可见,魏征作为一代名臣,留给渭南的不仅是一首诗,还有更多精神财富和人文历史。

全站热点
吉河镇深化平安创建提升“两率两度”

2017-11-23 20:03阅读

开展“红网双亮”推行“四式”服务 山阳创新“党建+电商”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2017-11-23 12:46阅读

美化立面 提升“颜值” 碑林区立体绿化再添新景

2017-11-22 15:26阅读

长安区部署启动特色小镇项目房屋征收安置工作

2017-11-21 15:51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在安康:群策群力迈向新征程

2017-11-20 11:30阅读

石泉开展家用电器(取暖设备)专项检查

2017-11-17 20:29阅读

临潼区以创建“放心肉菜”超市为抓手强化食用农产品监管

2017-11-16 18:4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