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像许多传统艺术一样魅力独具,由于受到欠发达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的冲击,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意传承传统技艺,渭南皮影面临严峻的传承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对渭南皮影戏的保护、挖掘工作,抢救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渭南市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
——成立市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为此,成立了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华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皮影文化发展,把华州皮影文化发展纳入华州区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先后出台了《华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管理暂行办法》《华州区培养皮影戏曲艺术传承人奖励办法》《关于对德艺双馨皮影老艺人生活补助的批复》等政策,设立非遗保护基金,明确了奖励标准,确定了潘京乐等10名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并按月为其发放生活补助,鼓励皮影老艺人培养出更多的皮影传承人,如此等等,华州区委、区政府在指导华州皮影文化开发中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非常显著。
——提高皮影戏传承人的业务技能
近年来,渭南市非遗中心、市皮影协会和各县(市、区)非遗部门积极推荐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研习计划”,显著提高了皮影戏传承人的业务技能。此外,市非遗中心、市皮影协会和各县市区非遗部门每季度都组织召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例会,及时解决皮影戏传承人在传承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给予相应的业务指导,为皮影戏传承人开展传承保护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渭南市对经典的传统皮影戏代表性剧目“十大本”重新校正出版,并录制拍摄了《香莲配》《紫霞宫》《四岔捎书》等剧目的影像资料,还在历史影像资料的还原与再现中实现了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积极鼓励各皮影社团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皮影项目展示活动
2000年以来,渭南皮影班社先后应邀赴意大利参加“欢乐春节”活动,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丝路的故事”活动,赴奥地利参加“国风秦韵陕西文化周”活动和“孔子学院日”活动,赴悉尼参加“中华文化大乐园之中国皮影文化传播”活动等。此外,还多次开展“皮影进校园、进社区、进厂矿”活动,组织学生到皮影教育实践基地,参观体验皮影制作工艺和皮影戏表演技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了渭南皮影文化,让他们树立起了保护渭南皮影的自觉意识,并能积极参与到保护、发展皮影艺术事业的队伍中来。为了扩大效果,我市还积极组织全市皮影戏社团参加“新春文化大庙会”“文化遗产日”等大型文化活动及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展示渭南皮影艺术的魅力,增强保护效果。
——鼓励创新皮影演出形式,推出了一批有实力的演艺公司
当前,宏权皮影艺术有限公司已成立了皮影戏卡通剧团。该团已排练演出了《龟与鹤》《闹元宵》《老鼠偷油》《白毛女》《丝路情》等多部卡通皮影剧,演出已达千余场,这种做法不仅创新了我市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形式,而且扩大了皮影戏的观众群体,使渭南皮影戏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当前,我市共有一定规模的皮影雕刻工作室、公司、基地达20余家,从事演出、雕刻、中介服务的人员达3000余人,2015-2016连续两年皮影产品和服务业创产值突破了5000万元。
——成立了渭南市皮影协会,使皮影艺人有了自己的家
到2011年年底,渭南市皮影协会已下辖华县、华阴、大荔、临渭等县区四个分会和李十三研究会,渭南皮影艺术研究中心会员多达500余人。
渭南市皮影协会成立之后,首先制定了《渭南市皮影抢救保护发展2005-2020十五年规划》,组织举办了4次皮影调演,全市皮影班社100多名艺人参加了演出。2006年,申报了“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举办了“相约渭南2010”纪念清代著名剧作家李芳桂逝世20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2010年9月,李十三戏曲理论研讨会在渭南师范学院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及皮影艺人齐聚一堂,各抒己见,推出了李十三戏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为了使渭南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渭南市皮影协会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和书籍出版,渭南市皮影协会副主席于超武经常在《西北航空》《东方航空》《英才》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副主席李天社撰写的《东府皮影的艺术魅力》《李十三与东府皮影戏发展初探》等文章发表在了渭南师范学院《秦东文化研究》刊物上,向国内外推介,宣传渭南皮影。目前,已出版了《渭南皮影丛书》《华山老腔》《李芳桂剧作全集校注》《李十三研究》等著作,《李十三研究》一书收录50余位专家学者的研讨论文。渭南师范学院教授王衡历经数年辛勤调研、写作,于2015年出版了《华阴老腔研究》,并获得了省级奖励。当前,皮影协会正在筹划出版《渭南皮影艺术》一书和第五届皮影调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