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中国皮影艺术之乡”——推皮融刀的艺术

2017-11-10 08:12  渭南日报

渭南皮影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从雕刻过程看,主要有选拓片、制模、选皮、过稿、雕刻、上色、熨平和连缀等阶段。皮影拓片的收集是一项长期的资料准备工作,一般是对影人的局部进行分解式的拓印,起到保存样式的作用,也是雕刻过稿时的必要样本,艺人代代相传。制模即艺人将常刻的皮影做成牛皮模子,以用来画皮影人轮廓。选皮即选皮子,也称选料,这是制作皮影的开始。由于用传统方法炮制牛皮料非常麻烦,故而现在大多数皮影艺人常选用皮料加工厂定做的皮料。陕西关中生产黄牛,尤其是“秦川牛”闻名天下,因而用牛皮作为刻制皮影的原料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在选皮和制皮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过稿也称画稿,是将皮料用湿布包住,使其变软,然后用推尺推磨皮子,将皮料磨平,使其表面晾干光洁后,再用画针将画稿拓片各个部位扎画在皮料表面上。渭南皮影雕刻主要是“推皮走刀”,对此,雕刻老艺人有经验性的口诀,如“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领边袍袖凿子上,花朵尖刀刻”“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万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凿丢出齿,挑成雪花花”“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一满都在水字格”等。一个影人需要刻制出11个部件,即头部、胸部、腹部、两腿、两臂、两肘、两手。此外,还有一些佩饰,如武旦、武将的令旗等。

上色是皮影制作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复杂的工序,皮影艺人有“三分刻七分染”的说法。传统的上色是利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物质和植物颜料,并将颜料化入皮胶中熬煮。此外,有时也用品红、洋绿、石黄、国蓝等染料上色。目前,多用美术颜料,并加入明胶,甚至采用制作幻灯片用的液体为辅助色料,使皮影透明,色彩艳丽。熨平除了使皮影平整之外,还有给皮影加热发汗,使皮影脱水,将颜色固定在皮子上的功效。熨平的方法一般是用厚布夹住皮影,加热熨烫,使颜色进入到皮料中。传统的发汗熨平方法是将土坯或砖块加热之后熨烫皮影,或者利用乡村农户的热炕熨烫,也有用铁熨斗和电熨斗熨烫的。熨平发汗关键是要掌握好温度,既不能过热,也不能太凉。过热会使皮子萎缩,前功尽弃;太凉会使皮子的颜色入不进去。连缀也称“钉缝”,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连缀是把刻好的部件(头、胸、腹、腿2、臂2、肘2、手2,共计11个),构建连接在一起,使皮影形象完整。在连缀时,应注意骨眼、花轮、空花、骨缝的位置对应,尤其是骨眼关系到人物的精气神,绝不可马虎。

全站热点
灞桥区五个聚焦建立“城市驿站”打造城市街头巷尾的党建“微阵地”

2017-11-09 20:35阅读

坚持生态立县推动绿色发展——专访潼关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建军

2017-11-09 10:25阅读

深化改革要远行丨高陵探索

2017-11-08 10:59阅读

易地移民挪穷窝 玉兔养殖圆富梦

2017-11-07 09:29阅读

项目建设引领铜川转型发展

2017-11-05 09:20阅读

石泉县后柳镇:积极做好冬季防煤气中毒工作

2017-11-03 11:03阅读

贫困户刘友军的脱贫故事: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创造

2017-11-01 22:0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