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星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行走在西秦大地,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剧场内、舞台上,好戏连台,精品剧目轮番上演;公园里、广场上,歌舞飞扬,观看的群众乐开怀;农家大院里,“秦腔周周唱”掌声不断……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5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以文化惠民为导向,打造了
一批具有宝鸡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增强了文化宝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5年来,我市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专业的秦腔演出,丰富了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前不久,宝鸡市新声剧团带着原创的现代眉户戏《酷情》,走进高新区千河镇开展惠民演出,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宝鸡大力发展文化惠民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市委书记徐启方就文化事业多次强调,要让宝鸡的文化“火”起
来,围绕繁荣文化艺术创作,设立文艺精品奖,突出宝鸡符号,展示人文魅力。市长惠进才也多次强调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扶持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采购配送、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专业院团、公共文化单位、业余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工地、军营、学校,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流动书画摄影展览、
公益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建立了“群众看戏、政府买单”的服务模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5年间,我市积极举办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体现宝鸡文化的精品文艺演出走进全市各镇村,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仅2016年,市级文艺团体就举办文化惠民公益演出539场次,全市共举办各类公益演出1200余场次,各级各类文艺团体演出近万场次,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一场电影、看两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组织三次以上较大规模群众文体活动的目标。特别是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宝鸡分会场活动和第25届西交会文化艺术演出周等重大文艺活动,并举办相关文艺演出20余场次,为全市3万余名观众奉献了精彩绝伦的文化艺术盛宴,极大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
密集的文化活动,让宝鸡市民一年四季乐享其中。“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画面、听到的歌曲,如今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这种感觉真好!”退休职工高文斌说。
精品剧目亮点纷呈
天地社火、西府舞蹈、凤翔泥塑……7月,众多宝鸡文化元素一同亮相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将宝鸡文化、西府风情展现在全世界面前。5年来,我市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创作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从话剧《我爱桃花》到大型乐舞诗画《周秘玄风》,再到方言话剧《梁生宝买种记》……这几年,市艺术剧院下大功夫,创作编排了多部精品剧目,获得了良好反响。其中,《梁生宝买种记》成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宝鸡市入围展演节目,被专家盛赞“填补了中国话剧史的一项空白”。2014年,《梁生宝买种记》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15年在西安公演,被称为“中国戏剧里程碑式的作品”;2016年,《梁生宝买种记》先后在遵义、西宁、格尔木、白银、金昌、银川和北京演出,每场演出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实现了艺术与经营的完美融合。
今年9月底到10月初,市艺术剧院的儿童剧《保卫萝卜》和市戏曲剧院的眉户戏《清水弯弯》参加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的竞演。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只有创作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彰显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2014年,在中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中,由陕西省民协选送、凤县羌族艺术团表演的羌族舞蹈《羊皮鼓舞》,与来自全国其他14个省份的15支民间艺术团的参赛节目同台竞技,并斩获大赛银奖。如今,撷取原汁原味羌族风情的大型文化史诗剧《凤飞羌舞》,已经成为凤县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每当夜幕降临,从城区广场到乡村游园,到处都是跳广场舞的人群,从“独自乐”到“大家乐”,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近几年,宝鸡的群众文化活动生机勃勃。其中,以广场文化活动最为蓬勃。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社区文艺演出队为骨干,专业院团和业余社团相结合的广场纳凉晚会、秦腔大赛、社区文艺汇演、歌咏比赛、音乐会、非遗展示、社火表演、周末文化广场、激情广场等179项辐射力广、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文化精品品牌。同时,“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还荣获第二届“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大奖;夏日广场纳凉晚会获陕西省第二届“群星奖”。
市群众艺术馆是宝鸡人心目中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群艺馆正门侧面的醒目位置悬挂着一个大招牌,上面明确公布着该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活动内容、时间等。家住市区新建路西段的李红梅退休后,一直是市群艺馆、图书馆的常客,她说:“群艺馆定期有专业老师为我们义务辅导,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真是太好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我市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让文化真正根植于群众心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5000余名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同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每年按计划对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培训,近年来全市文化馆(站)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培训业余文艺骨干3万多人次,基层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我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黎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