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岛茜
宝鸡抓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的是形象,改善的是环境,促进的是发展,受益的是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市在硬件上完善城市功能,在软件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城乡共建,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精神文明建设犹如春风化雨,惠及万千群众,为宝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谱写了西秦大地文明和谐新篇章。
创文常态化文明宝鸡永不止步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的最高荣誉称号。我市通过1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牌子。然而,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得荣誉,更注重的是巩固创文成果,让文明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为了让创建持续深入进行,我市从体制机制常态化、四区及各部门工作常态化、创建活动常态化、重点工作常态化、宣传教育常态化、考核奖惩常态化六个方面入手,把创文工作纳入全市各级日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使软指标变成硬杠杠。
各县区在落实创文常态化上想办法,出实招。陈仓区细化举措,策划开展了十项“月月评”活动,以此为载体推动创文由创建达标型向常态运行型转变、由行政推动型向全民参与型转变、由城市文明向城乡文明转变,在全区上下掀起了惠民利民、共建共享的创建新热潮,使创文常态化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渭滨区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重点区域的整治,着力解决城乡接合部绿化、马路市场和车辆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同时,健全“半月检查、每月通报、季度评比、年度考核”的检查考核机制,增强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
金台区在推动创文常态化的过程中通过落实管理长效机制,重点保持老旧小区创文成果,使这些老旧小区面貌一新,真正成为百姓安居的乐园。
高新区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实施了城市建设提升改造工程:在渭河生态体育公园新建了空竹场及羽毛球场,在主要节点路口修建过街天桥,向社会征集意见新建了一批城市公厕,对一大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提升改造……每一件事都是为群众办的实事。
在常态化的管理下,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公园到商场,从车站到街头,乱扔垃圾、乱穿马路的现象减少了,排队候车、文明礼让的现象增多了;从行政部门到各窗口单位,冷言冷语、推诿应付越来越少,微笑服务、高效办事越来越多;从城市到农村,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美德故事不断涌现。
道德春雨滋润文明获得生命力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是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5年来,我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持续深化。在全市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一幅幅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送到百姓身边、送进大家心里。
市区经二路中心地段的一处公厕由于临近商场、电影院和K TV,每天人流量很大,然而,这里干干净净的。一名公厕保洁员深有感触地说:“创文这些年来,市民的行为文明多了,不冲厕所、乱扔杂物的现象越来越少,我们打扫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我市各级文明办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前段时间举办的第五届宝鸡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和首届中国·宝鸡英模事迹微电影节活动,通过树典型让群众学有榜样。在全市13个县区推行“好人线索”轮值制度,以“发现身边的美”活动助推好人线索推荐,深入机关、社区、村镇、学校,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推荐身边好人。仅上半年,全市累计推荐“好人线索”信息49万余条,连续6个月获评省文明办“群星奖”,1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1人入选陕西好人榜。
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文明,见之于一举一动。经过多年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累积,陈仓大地涌现出一个个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正在感动、鼓舞着人们:“最美恋人”王旭东、李晨阳勇救落水者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渭滨区中滩路社区单亲妈妈王莉11年不离不弃守护病儿;眉县常兴镇车圈村农民侯占青11年无微不至照顾高位截瘫的丈夫;金台区90后女孩胡雅清1000个日夜守护着“沉睡”的父亲;眉县农民严平安13年还清了儿子生前的17万元欠款,登上了中国好人榜,在他去世后,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来悼念他。
志愿服务活动温暖城市的“风景”
近年来,我市组建成立了一支支文明志愿服务队伍,不管烈日当头还是风吹雨打,志愿者深入市区各个角落,维护交通秩序,清理卫生死角,劝阻不文明行为,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网上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30万人,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在“志愿云”上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1115个。
今年8月12日,我市4000余名干部职工顶着烈日,在市区渭河公园参加“做文明有礼宝鸡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深入公园各个角落捡拾垃圾、美化环境,为文明宝鸡出力。8月25日,渭滨区400多名机关干部开展了老旧小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原本脏乱差的小区因他们的到来变得格外整洁,漂浮着白色垃圾的河岸因他们的到来变得景色宜人,门前院后的小广告因他们的到来而消失殆尽。
志愿服务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长期以来,我市广大志愿者争当文明使者,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让我市志愿服务精准化、规范化、常态化,我市通过精准化服务、项目化运作、制度化保障,让志愿服务成为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一张新名片。陈仓区坪头镇大湾河村的李梅通过志愿精准化服务搬进了新家;“青青草微愿望”志愿服务项目,帮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完成了1000多个微愿望……
如今,城市因志愿服务活动变得更温暖、更文明,志愿服务也成为推进文明宝鸡建设、播洒文明风尚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