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付娜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宝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齐全。生活在这座城市,市民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5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宝兰高铁建成通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际公交开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改造、完善百余条道路,新修通村道路4776条,打通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新建、改建各类体育运动场33个,市民出门10分钟就能走进一座公园;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7.87%,绿化覆盖率40.61%;农村网络用户累计达到5.9万户……
交通四通八达半小时出市 一小时出省
交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与我市经济发展、市民出行息息相关。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市委书记徐启方强调,要以大交通理念构建互联互通、便捷顺畅的路桥交通网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市长惠进才要求,要破解交通瓶颈,让市民出行更快捷、生活更舒心。
5年来,从宝兰高铁的贯通到宝汉高速的修建,我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半小时出市,一小时出省”,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宝兰高铁开通后,宝鸡到天水只需44分钟,宝鸡到兰州只需2小时,大大缩短了市民的出行时间。
市区交通不畅问题也因多条“断头路”被打通而得以解决。市区滨河北路西段,过去存在“断头路”现象,今年以来,我市不但打通了“断头路”,还修建了金陵一桥匝道,如今,滨河北路西段从新福园一直通到了金台大道。此外,一些道路进行了改扩建,市区公园路铺设了雨污分流管道;曙光路管网进行了改造;滨河北路东段也进行了路面拓宽。据统计,5年来,我市共打通“断头路”百余条,极大优化了城市交通网。
城市路宽了,私家车保有量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停车难问题。为破解停车难,我市向空中、地下要空间,目前,已在市区建成5座智能立体停车库,可提供1300多个停车位,同时大力修建地下车库,预计到今年底,还可新增6000余个停车位。
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建设,是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几年,全市铺筑联网公路和村庄道路近千公里。我市有1146个村因打通道路“最后一公里”而改变了环境面貌,新修通村道路共计4776条。
除了修建道路,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5年来,我市公交线路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共有53条公交线路,线路总长度703.1公里,还陆续开通了通村公交、定制公交、城际公交,以满足市民出行的多样化需求。
城乡处处像花园推窗有绿 出门见花
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不断为城市增添着活力。5年来,我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大幅扩增市区植绿量、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市民“推窗有绿,出门见花,十分钟进园”已经实现。
昔日荒草地,如今百花园。近年来,我市将城市绿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最佳途径,将之前的荒地、空地进行了重新打造,将一块块城市“伤疤”变成了漂亮的小游园、绿地、广场。而大街小巷摆放的花卉,绿化带内修建的“盆景”、栽植的行道树,使得市区“十步一景、五步一画”。
我市以城区道路绿化为线、公园绿地为点、单位庭院绿化为基,构成了“城市与自然”高度和谐,“山、水、塬、林、城”融为一体的“带状布局、组团结构”城市绿地系统。市区已建成公园绿地147处,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1027.47万平方米。过去的金陵新村,住宅陈旧,垃圾乱堆,居民苦不堪言,通过近两年来的大力整治,如今,小区环境大变样,道路宽阔平整,还增加了多处绿地,居民幸福感大大增强。
在加快绿化步伐的同时,我市还实施了市域河流生态治理,沿河布绿、依河造林、围桥造景,营造防护景观林带300公里,水系绿化率达到90.6%。目前,全市林地总面积达到1882.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9%,森林覆盖率达到55.26%,位居关中各市之首,呈现出“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城乡林果化”的生态大格局。
在城市绿化开展的同时,危旧废弃建筑、临时建筑一直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我市从2016年起启动了“五拆”工作,拆除一处、建设一处,将空地建成了广场绿地、游园、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全市累计拆除点位1472处,约26.9万平方米。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可一些老旧小区脏乱差的面貌却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为此,我市加快棚户区改造,完成了南客站、东岭综合体、东仁堡、玉涧堡等棚户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约有4万余户居民住进了新房。
城市功能齐全下楼就可健身 看病非常方便
如今,在我市的小区、公园、广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健身设施随处可见。农村地区也掀起了全民健身热,全市1400多个行政村安装了健身器材,农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超过80%。与此同时,我市在渭河公园新建了3个门球场,改造完成了13个篮球场、9个门球场,为市民开展健身活动提供方便。高新区渭水苑小区,广场上各类健身器材应有尽有,不亚于健身房。小区里还设有社区医院,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服务,非常方便。
供热问题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2015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1100余万元,解决了中滩路、龙泉巷、宝十路、新民路、经一路等15个社区的居民供热问题,老城区供热面积累计增加34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天然气网络也延伸到了农村地区,目前,全市天然气已辐射延伸到113个村,5万余户村民受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市电信业也在突飞猛进发展,尤其在农村地区,蹲在地头,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将农产品卖出去。农村淘宝店的盛行,也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不用进城就可以买到心仪商品,这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的。目前,我市农村宽带用户已经达到5.9万户。
看病非常方便,社区就有阅览室,农产品直销店就在家门口……5年来,市民切身感受到了基础设施提升带来的好处。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市民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