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汉中三堰”申遗成功是“金名片”也是“新起点”

2017-10-20 11:39  汉中日报

本报记者 李佩蓉

10月10日23时,在第23届灌排大会暨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陕西“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与宁夏引黄古灌区、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成功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汉中三堰”是继郑国渠后,陕西第二个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它的申遗成功不仅使汉中新增了一张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金名片”,也是汉中水利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这张“金名片”的含金量有多高?据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有几个硬杠杠,比如建设年代得在100年以上、仍在发挥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汉中三堰”经过历朝历代整修维护,至今仍灌溉着汉台、城固、洋县21.75万亩农田,对汉中政治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乃实至名归。

如何借助这张新增的金名片,让汉中无论是水利建设还是旅游开发都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未来还任重道远。

首先,建立起水利工程持续保护机制。“汉中三堰”的演变过程表明,水利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存在有建有损,有兴有废的变数,必须要持续整修维护,兴利除害,不能只有在申报奖项、遗迹时才加以保护。水利部门要设置专项资金,保证维修养护资金的及时到位,也要发动老百姓参与到水利工程的保护中去。

其次,综合开发,建立三堰遗址保护区。应该制定《“汉中三堰”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将“汉中三堰”建设成为集遗址保护、人文体验、生态休闲、教育科研、中国水利历史全景画卷为一体的国家级天然水利工程博物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以及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展示区。同时,围绕三堰遗址,还可建设遗址公园,以保存遗址本体,展示历史风貌,提升三堰的文化展示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不断提升灌区综合效益和知名度,使其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永续利用,为汉中旅游发展上一道“硬菜”。

同时,让老百姓从申遗成功中得到实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市的一些河道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负担越来越重,如生活排污量大,枯水期生态流量小,配套管网建设速度慢,治污设施运行保障不足等,影响水质的稳定达标。今后,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要齐心协力,加快落实陕西“水十条”、河长制等制度,共同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时还要重视地下管网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等。

申遗成功,只是起点。今天,我们虽然有了“汉中三堰”这样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金名片”,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以史为鉴,从古代先进的水利工程中汲取营养,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科学治水、依法管水,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不断深化水利改革,着力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为汉中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全站热点
整治原煤散烧 临潼区下硬茬 使硬招

2017-10-19 18:33阅读

引来金凤栖西秦——宝鸡市5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回眸

2017-10-18 17:22阅读

阎良:烘焙文化面包 为脱贫攻坚注入精神动力

2017-10-17 13:21阅读

李春鸽:推动延安市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7-10-14 12:07阅读

莲湖:提前谋划,精准安排,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打赢北院门风情街应急值守攻坚战

2017-10-12 16:31阅读

周至:今天,民政干部冒雨走镇(街)串村,为了啥……

2017-10-10 18:50阅读

“二O一七丹江行”落幕 生态商洛引媒体点赞

2017-10-09 08:0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