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们村,地处偏僻,山大沟深,到处是石头,是名副其实的“石沟村”。我家6口人,父亲70岁了,患有高血压,66岁的母亲得了糖尿病,妻子也患有肺动脉粘连疾病,动过手术,尤其是14岁的儿子,也因心脏缺陷,在西京医院做了大手术,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我和女儿身上。2015年年初,我家被村上认定为贫困户。
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我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经常到我家走访,了解情况,鼓励我树立脱贫信心。在大家的帮扶下,我用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开始养蜂、养鸡、养猪、种猪苓,发展多种经营,到年底一算账,收入超过了3万元,一下子甩掉了“穷帽”。
我们村里到处是石头,如果利用石头资源,就地取材,把石头变成风景,发展旅游业,吸引外地人观光旅游,就能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今年3月,我自费到天水、凤县、麟游等地学习微地形设计、砌石、铺石等技术。学到一技之长后,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我发起成立了“扶贫互助协会”,吸纳村上18户贫困户加入,抱团发展。为了把协会做出品牌,我手把手教大家基本的砌石技术。今年,协会先后承揽了本村二组怡心园改造提升、咀头镇与靖口镇交界处绿化、大地岭景观花园、水蒿川绿化等项目,总投资达到100多万元,不但协会增加了积累,贫困户也有了稳定收入。如今,加入协会的贫困户,每月都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贫困群众郭有平时常对我说,跟着我干,脱贫有盼头了。
通过自己的脱贫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只要有恒心、肯动脑、勤钻研,依靠勤劳的双手,不但能摘掉自家的“穷帽子”,而且还能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本报记者庞文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