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做强软实力 支撑硬发展——岐山县以文化旅游产业力促追赶超越综述

2017-09-03 16:31  宝鸡日报

本报记者金鑫

气势恢宏的周城拔地而起即将成为县域旅游新的“引爆点”,历经沧桑的太平寺塔再度焕发生机,周礼优秀文化如春风化雨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治污降霾、森林围城等举措再造生态优势、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今年以来,岐山县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特色,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环境、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速旅游项目建设,精心谋划,精准发力,让旅游热起来,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让天空蓝起来,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为加速追赶超越再添新势能。

全域发展让旅游热起来

高大庄严的明堂彰显着周室的权威,精巧的百工坊将再现周人多姿多彩的生活……虽然各类建筑还未全部完工,可一踏入周城,仿佛经历了时空穿梭,把人带回到那个教民稼穑、制礼作乐的西周时代。

周城一期项目位于岐山县北郭民俗村和祝家巷村之间,占地面积363亩,计划投资6.3亿元。规划建设明堂、地坛、周王室、百工坊、诸子百家园等八大主题游览区。项目自去年开工以来,先后完成了明堂主体、百工坊主体等建设,累计完成2.2亿元投资,预计于明年3月建成投用。届时,集文化体验、考古探索、特色民俗、创意景观于一体的周文化旅游景区,将成为岐山旅游的又一强力“引爆点”。

岐山县集诸多美誉于一身,素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等美称,而其最耀眼的光环莫过于周室肇基之地。周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提倡包容文化与和谐理念,同时也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开端。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深入挖掘、活化和彰显周文化的魅力,无疑是岐山县带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为此,岐山县委、县政府以打造中华周文化体验式旅游核心目的地和中华民族文化寻根溯源圣地为目标,规划建设包括周城、祝家巷村民俗风情街、大地景观区、周公庙和凤凰山在内的五大功能区,形成周文化大景区。该景区也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全省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

工作之余,约三五好友来一次夜跑,品一杯香茗,揽一缕清风,赏一轮明月,聊一番心事,岂不美哉!在大打文化牌的同时,岐山县结合农村“六美”创建,大力发展乡村体验游。凤鸣镇堰河村南邻岐山县城,北依周文化大景区,在保持乡土味、农家体验的目标定位上,重点突出“夜跑、夜茶、夜话”主题,投资建设了夜跑跑道、生态涝池、堰河大舞台,培训了民俗接待户,全面提升旅游品质,着力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此外,今年以来,岐山县还大力推动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盛装开园,加快建设五丈原三国文化景区、渭河生态公园、三国小镇、岐伯养生谷、国家农业公园等一大批特色旅游产业项目。

从北坡土塬到渭水之滨,从历史文化到民俗小吃,从遗迹怀古到休闲体验,从繁华都市到田园乡村,岐山县的旅游项目之花并非毫无秩序地野蛮生长,而是基于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科学研判后的精心布局。(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从去年起,岐山县就确定了全区域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全景观打造、全社会参与的主线;同时,以强化创建 A级旅游景区、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为抓手,突出周文化、三国文化、民俗饮食文化三大特色,做亮周文化寻根游、三国遗迹怀古游、民俗文化休闲游、自然风景观光游四大品牌,形成了全域旅游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岐山县委书记何宏年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有增长潜力的就是消费。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要在新常态下实现加速追赶超越,就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市委书记徐启方在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提出的“四个起来”,就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力抓手、提升宝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指导岐山县“三去一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新目标、新思路。岐山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以用促保让文物“活”起来

在岐山县城里,一座古塔一直隐没在周边的市场、学校、企业、居民住宅等建筑之中。太平寺塔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因建于当时的太平寺内而得名,塔身砖砌,高三十多米,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秀丽端庄,历代虽然屡有修葺,但原貌并未改变,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多年来周边复杂的环境不仅影响文物的保护,也让历经沧桑的宝塔难以展现穿越时空的风采。去年,岐山秉承让文物“活”起来的思路,谋划了太平寺塔广场项目。该项目围绕太平寺塔,再现唐宋风采,展示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打造集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文化街区。目前,项目已完成立项、规划、环评等工作,周边拆迁4.9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不但有利于古塔保护,还将成为具有历史风貌、功能齐全的旅游集散地,让古塔焕发出新活力。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岐山县共有各类馆藏级文物929件,其中不乏九年卫鼎、铜铧、铜逼土、兽面盾牌等国家一级文物。多年来,岐山围绕找出来、护起来、用起来三个环节,对文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岐山县一方面先后组织了一大批商周青铜器参加了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的大型展览。积极参与省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各种国外展览活动,铜铧、铜逼土、半两钱范等文物先后赴日本、美国、韩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国参展。另一方面,积极筹建岐山周礼文化展示中心、博物馆等设施、场所,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向内进一步激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向外成为文化传播、沟通的桥梁,极大提高了岐山的知名度。

传承弘扬让文化火起来

当前已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去年,岐山县正式启动实施了以“于家为国、克己奉公、一言九鼎、崇仁尚爱、公平正义、遵法守纪、立德修身、和邦合民”八大工程为重点的,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引导,使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日常行为规范化,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细落小落实。

活动开展一年多来,不少村民将原来的富贵吉祥、财源广进为主题的楹联换成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倡导尚礼守信、风正业兴的箴言;原来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如今许多村组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宴请规格、出席人员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与限制,用以简化红白事,引导新风气,群众的“人情债”减轻了,跟风摆阔要面子的压力减少了,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崇尚节俭、互相扶助已蔚然成风。

文化要火起来,除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通过产业弘扬特色文化。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当务之急是要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节点,唤醒沉睡于宝库里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生产要素。为此,岐山举办了岐山籍成功人士感恩故乡行、首届岐山籍优秀人士代表恳谈及招商引资大会。特别是今年正在积极筹办将于明年举行的宝鸡市第七届文物旅游节暨2018中国·岐山周文化艺术节,届时将隆重举办周文化景点游、经贸招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名优小吃展销、臊子面大赛、周文化主题书画展等活动,推动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

铁腕治霾让天空蓝起来

近日,岐山县环保、监察、公安、水利、电力等部门联合起来,突击行动,重拳出击,出动执法车辆16台、执法人员62人,依法对未验先投、无证生产、违法生产和污染大气的岐山县宏峰碳酸钙有限责任公司、岐山县顺达建材厂两户“石灰窑”企业进行了现场强制关闭,还群众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如今,不论走在岐山的乡间或城镇,到处绿意盎然。拆墙透绿让县城绿树掩映;森林围城、围镇、围村、围路建设,使全县森林、绿地进一步联通,形成独具特色、城乡兼顾、互联互通的一体化生态绿色新岐山,进一步提升了全县城乡百姓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了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只有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才能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近年来,岐山县委、县政府按照全域旅游环境安全的要求,狠抓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改善两个目标,突出生态创建环境执法、项目管理、作风建设和环保宣传四项措施,严格政策标准,规范执法行为,实现县域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为岐山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追赶超越正当时,厚积薄发开新篇。2016年,岐山县成功跻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时隔8年又进入全市考核优秀行列,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成绩面前,岐山没有懈怠。何宏年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要抓住拐点,凝聚敢打硬仗、比拼争先的精气神,发力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引爆点’,在新的历史拐点上站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方阵,奋力建设实力岐山、品位岐山、幸福岐山!”

全站热点
长安东大街道召开产权制度改革及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会

2017-09-02 19:37阅读

“创业西安行—临潼站”在临潼聚特众创空间举行

2017-09-01 18:41阅读

建行汉中分行与市工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7-09-01 10:48阅读

高陵姬家街道组织观看《胜利之盾》纪录片

2017-08-31 16:13阅读

公益广告提示牌让文明常驻身边

2017-08-31 08:01阅读

延安海关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17-08-30 09:09阅读

碑林区食药监局长安路所积极处理投诉,七旬老人送表扬信点赞

2017-08-29 11:5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