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 杨晓慧来到武屯镇杨居村, 担任起杨居村的第一书记。初来乍到, 杨晓慧有 “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的感觉。最初, 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焦虑。但她没有气馁,她从和村干部谈心交朋友入手, 下意识地加强与村 “两委” 干部的沟通交流, 她深入农户家庭、 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情村情, 倾听群众的心声, 用心灵描绘出一幅民情地图。
建强基层党组织
在开展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中,她和支部书记孙新菊一起, 率先在流动党员中建立起杨居村 “党员学习群” , 每当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研讨会, 她都会把流动党员用微信发过来的研讨材料及时打印出来。这样做既解决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缺失的难题, 又让流动党员有了家的感觉。在武屯镇举办的 “武屯镇迎国庆 · 颂祖国, 暨 “两学一做” 争先锋文艺演出” 中, 她和支部组织委员王春弟一起登台, 朗诵了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 《共产党员》 ,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战斗力不断增强。
推动精准扶贫
杨晓慧深知, 加强党组织建设是“第一书记” 的首要任务, 也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她和村 “两委” 通力合作, 顺利完成了杨居村精准扶贫贫困户建卡立档 “回头看” 工作。在了解了杨居村产业发展和多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后, 杨晓慧重点做好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精准扶贫有关政策,转变部分村民 “等、 靠、 要” 的思想。二是推动种植、 养殖等产业发展。发挥种植大户的带动示范效应, 推动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 为村民服务, 集中购买大棚种植所需物资, 提供技术指导,巩固了村里的大棚瓜菜种植产业。
扶贫工作严格精准。按照上级要求对所有家庭进行逐户摸排。初步摸排上来的贫困户多达19户, 她和支部书记孙新菊、 包村干部一起逐一入户进行了二次走访, 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四处照象” , “四方签字” , 认真填写贫困家庭信息表,并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对每户情况进行核算评议, 经过核算, 全部在省定贫困线以上, 她说精准扶贫, 必须精准, 不能落下一户。她不放心, 对各户情况再次逐一过滤, 发现杨军家庭4口人只交了2人的合疗, 她坚持再次入户认真核查, 了解情况, 发现该户种地面积和实际种地面积有所出入, 专门再次对此家庭的信息重新核算、 核实。三次召开评议会议评定审议, 经过三番五次的精准识别, 最后确定了此户贫困户。区妇联有市上免费家政的资源,她和村支书积极沟通妇联, 联系为村上开办为期10天60名学员参加的 “巾帼精准脱贫家政培训班” , 让大家学到一人技之长, 受到了妇女们的好评。
为民办事服务
她时刻想着为民办实事、 办好事, 千方百计从区卫计局争取到了“计生家庭创业项目” , 让杨居村60多户计生家庭得到了帮扶, 种上了大棚瓜菜, 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杨居村的支柱产业是大棚瓜菜种植, 垃圾乱堆乱放屡禁不止, 她又和区卫计局联系, 为杨居村的500多户群众每户购买了垃圾桶。在垃圾桶发放仪式上, 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站在一旁微笑, 只有村干部心里明白, 争取到这些崭新垃圾桶的功劳应该是他们的第一书记。
在绘制民情况地图过程中, 她不厌其烦, 一遍又一遍标注, 一遍又一遍描绘, 终于如期完成了5张民情大地图。
阳光村务工作量大, 不仅要整理纸质的档案资料, 还要录入电子版,再输入到触摸屏, 她勇挑重担, 毫无怨言, 有多少天都是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才从村里往回赶, 她说, 我们不仅要摘掉弱软涣散的帽子, 还要争当先进党支部。她就是这样认认真真, 一步一个脚印, 将杨居村的工作样样领跑在前。
经过一年多的风风雨雨, 杨晓慧已经把自己融入了这片热土, 他用脚步丈量着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正如她自己在演讲中的表白: “作为杨居村的第一书记, 相邻的老寨村就是我追赶超越的对象, 我要和村三委的同志团结一致向前看, 倾听群众呼声, 和村民打成一片。多争取惠民项目, 为村民办实事、 办好事、 解难题。在党建工作、 精准扶贫、 村容村貌治理等项工作中再立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