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三环南路南侧有个大村叫杜城,已有三千年村史,有好几个全国性的第一,有说不尽的历史故事,在西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杜城是唯一一个三千年前在西周镐京外围建立的有建城原因、始建年代和取名根据,同时名称和地址至今不变的西周伯爵诸侯城邑;是唯一的一个在《诗经》里有四篇诗涉及过的西安最古老的地名;春秋时在杜城设杜县,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县之一;是战国秦咸阳九市中唯一有实物证明的、体现国家税收制度、货币流通情况的早期丝绸之路上的国立市场;杜城出土的战国秦杜虎符,是中国最早的第一个虎符。
杜梨树下建城邑
杜城产生于三千年前周朝立国初期,是周公旦东征平叛的产物。
武王在灭商建立周国后三年去世,十三岁的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少而由周公旦摄政。这引发了周公之兄管叔鲜和其弟蔡叔度的不满,他们联合包括东夷(山东)、淮夷(安徽)、唐国(晋南)等地,举行了大规模叛乱,于是周公抓紧筹建豳师进行东征平叛。周公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他将战败的唐人从汾水下游迁到镐京东侧,建立杜伯国城进行管束,让这些人充当京师外围的劳动力。被迫离开家乡的战俘唐人,千里迢迢,一路艰行,来到镐京城东大路左边一棵高大的杜梨树下定居,杜城从此形成。投诚的唐国君祁聪(有的古文献记为姬聪)忠心效力于周国,故封他为伯爵的臣国,建立杜伯国,继承他的子孙世代称为杜伯,以地名为姓,也是今天杜城村杜姓人的祖先。诗《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和《小雅·杕杜》都是描述他们迁来杜城时悲苦情景的诗篇。
杜梨树即野剌梨,是一种原始的梨树。西安周围农村远至秦岭海拔2200米的高山都有生长,木质坚实,生命力极强,伐倒后槎桩又能生枝成树,果实如食指尖大小,秋季成熟时果皮变褐色后甘甜可食。关中许多地方都有杜梨树,杜梨因唐人来此居住树下也叫唐梨树,美其名曰甘棠。
周公时代在公元前一千年,由此算来,杜城有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1984年3月,雁塔区政府曾在该村举行盛大的纪念杜城有史三千年大会。当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杜伯庵庙会,村民白日唱戏,晚上放烟火和舞狮子龙灯,非常热闹。当时还召开杜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请许多学者、省民政厅和市政府一些领导出席会议。当天我访问了杜城村,因为当地政府给一个村庄举办如此隆重的纪念活动,还是我有生头一回见到,所以到如今虽事隔三十多年还历历在目。不久前我再次访问杜城时,当年采访过的薛恩义老人也已八十多岁,还能记得三十年前开纪念大会的盛况。
曾是一个独立的小国
杜伯国立国之后,历时249年,传到周宣王时杜伯名杜恒,发生了一件离奇的冤案而灭国。
《国语》等古籍记载了这个故事:当时杜伯恒是一位英俊有为的青年,宣王常召他进宫议事,王妃女鸠看上了他,求与他私通而遭到拒绝,恼羞成怒,就设计陷害他。一天杜伯应召入宫议事,当杜伯步入后宫时,女鸠事先身涂蜂蜜,吸引蜜蜂围满身来采蜜,女鸠呼叫救命,于是杜伯上前扑打蜜蜂。哭喊声惊动了宣王,这时女鸠反咬一口,说杜伯恒要奸污她。宣王大怒,将杜伯囚禁在焦而后杀害(传说在今长安区杜陵原蕉村,村里原有杜伯庙,杜伯冢现在杜城村西南河的北岸。
杜伯死后未及三年,周宣王四十五年(公元前783年)杜人起义。他们在宣王出猎时埋伏在树林里,突然发起围攻。一位自称杜伯、身穿红衣戴红帽、手执红弓的人将宣王射死,有的史书说这位红衣人就是杜恒的儿子隰叔。周宣王是西周后期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但晚年刚愎自用,死于杜人之手。
宣王时杜城是镐京外围一个相当繁华的城邑。《诗经·韩奕》记载韩侯入京朝觐宣王时:“韩侯出祖,出宿于杜。显父饯之。”宣王将他安置在镐京外的杜城,派重臣显父招待他。《诗经》也把杜城谐音成屠城和土城。
宣王死后杜人建立起一支武装,活动在镐京周围,西周的灭亡与他们的强大也有关系。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阳后,杜人即刻占领丰镐,建立起汤杜亳国,是“唐杜伯国”的谐音。所谓“汤”(古文亦写为荡)指他们的祖先曾为灭夏的汤王,所谓“亳国”是成汤的都城亳(在今河南偃师)。汤杜亳国这个名称集中地反映出杜人的智慧。
汤杜亳国领袖立国后称王,人称亳王,杜城即《水经注》所指杜京,标志汤杜亳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领土是南起终南山,北至北山嵯峨山,渭水中游广大地区。西安人写历史,因大的王朝有许多,这种小王朝很少有人提起。至秦宁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灭汤杜亳国,杜伯国在杜城建都历时67年。
秦国占领杜城后,亳王逃奔到渭北今三原县城西北11公里的汤杜村,以此处为汤杜京城。秦人又取北山汤杜城后,亳王再次逃奔到陕西北境的戎狄地。西周以后春秋时,杜人先后三迁建国,均被秦征灭,大约历时百年左右。
春秋时在杜城设县
《史记》载:“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秦国武公设立杜县,这是中国乃至亚洲设立最早的几个县之一,中国从此开始有了县的行政建制。
秦人废除土地分封给子弟的制度,设县后将土地交给有战功的县令管理,提高了战士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军队由县编集训练,中央严格控制,于是催生了调动军队的虎符制度。虎符为铜质的印证,左右两片契合组成,由中央最高的君王制作,发给县令一半,将领来县调动军队时必须持有君王的另一半虎符为证。1971年杜城村北平整土地,少年村民杨东峰帮助大人平整土地时拾到一个手掌大小的虎形铜片拿回家中。两年后,他稍大一些,将之拿到东大街文物商店想出售,却没有人要。后来他拿到碑林博物馆问一下,正好遇见了博物馆的考古专家戴应新先生,一看便认出这是一个战国时代的虎符,十分罕见。馆里奖励给杨东峰人民币7元,他高兴地拿着钱回了家。经过专家进一步研究考证,这是秦杜县县令所执的一片虎符,另一片该是掌握在秦国君手里,今世还未发现。秦杜虎符是中国最早的虎符,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该虎符为青铜质地,宽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上有高超工艺所嵌黄金铭文40个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事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其中“右在君”三字很重要,给出这个虎符制作的具体年代在秦惠王称王前。因先秦的最高统治者称王、称公而不称君,只有秦惠王一人曾在很短的时间里称过君,不久改称为王。《史记》记载:“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四月戊,君为王。”因此说秦杜县虎符是战国时秦惠王称王前的产物。虎符铭文说当时到杜县来调兵五十人以上时必须与君王的虎符相合才能调动,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集权军制的实物,军队必须由中央统一掌握,县是秦军兵源、粮食、武器供应基地,出征前由县备齐这些,反映出秦军为什么能不断壮大而最后统一中国的史实。
秦杜县沿续到西汉,汉长安城南中门名杜城门,即以正对杜城得名。汉长安城南门、杜城和通陕南的子午道入口处三点一条直线,杜城具有重要地位。到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杜城向东移到今三兆村西,成为服务于杜陵的陵邑,改名为杜陵县,从此杜城又称为下杜城,有“下杜名区”的门匾。三国魏时,汉朝的皇帝陵庙和杜陵邑荒芜,一度在杜城复设杜县。
古老的繁华市场杜市
秦统一中国前后,秦都咸阳外围设立九市,即九个大型市场进行民间货物交易。市设监,进行管理和税收,其中杜市也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关税市场。这种市场是促进民间经济和民用物资生产技术发展的必要场所,也是秦与少数民族物资和文化交流的场所,秦九市吸引远至西域的驼队运物资到达咸阳,杜市是其中唯一有实物证实的战国秦市。杜市使用秦中央政府铸造的法定货币半两钱,作为物资交换的中介。1962年在杜城村南侧与首帕张堡村间砖瓦窑场地,发现秦杜市仓储区,有五件陶釜,其中一件完好,出土釜底有“杜市”印记的钱釜,内藏秦半两钱整1000枚,极为珍贵。因系整千枚,符合《睡虎地秦墓竹简·秦金布律》所记秦官税“千钱一畚”的规定,但是这些钱币并非秦统一六国后统一用的秦币,而是有六国钱,秦统一后钱币有标准规格,并且禁止各国货币流通。为什么釜中的千枚钱有六国钱?为什么又都是不规范的简陋的秦钱?专家断定这些陶釜中的钱币既是杜市国家税收的钱币,又是战国秦杜市流通的钱币。其中大部秦钱是极简陋的原始钱币,铸口还没有锉掉,没有外括(外郭)和内括(内郭),背面是一个平面,外圆也不规整,是秦国最早的半两钱币,“半两”二字由左向右读,与现代文体横向排一样,十分珍贵。惠王时秦国已经将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了秦国货币的流通,这批简陋钱币应该就是秦的初始货币。釜中一些六国钱中有2枚是远在东方齐国的货币,秦统一前六国货币能在咸阳流通,证明杜市与东西方各地有贸易往来,可以想象到各地客商带着货物和货币来到战国秦都交易,当时杜市是一个古老的、重要的繁华市场。
传承杜城历史遗迹的设想
杜城传到北宋时,相对杜陵城名为下杜城镇,宋《长安志》记载:“下杜城,杜伯所筑。在县(指长安县,当时长安县城在今高新区蒋家寨)南一十五里。其城周三里一百一十三步。”解放初还有高三米的城墙,1984年雁塔区举行纪念杜城有史三千年大会时,还有残存的城墙和西门、北门,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杜城村的东片名杜城堡,是古城堡遗址。堡中十字街名杜家十字,十字周边住杜姓人98户、300余人。因近年拆迁,大户分居,户数增到一百多户。杜家十字北街有城隍庙,据说原是古代的县署衙门,县衙旁一般都有一座城隍庙。从汉代起,都是君权、神权两套统治方式相结合。解放前这里一度驻有杜城乡公所。抗日战争中,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四五岁时曾在杜家十字南街生活过两年时间,他母亲也在此病故,后就近安葬在杜城村南高地凤栖原上。当时,他住在孙绍信家,孙绍信现已年过八旬,对这些历史记忆犹新。连战2005年返西安探亲,探视杜城村旧居,并到母亲墓前祭奠,将灵骨请回台湾。当时,他看到杜城堡尚有两米宽的城墙残迹,东西断续约200米。
随着城市化进程,杜城成为城中村。周边是陕师大、邮电学院和欧亚学院等大学校区。村民失去土地后争盖民房出租,村内成了黄金地段,街道只留五米宽,两侧盖起五六层高楼。村里还有一株市政府挂牌保护的千年古柏,顶端还有少许枝叶。
随着人口增加,原来杜城街、杜城堡、杜城庵三村格局早已被打破连成一村,现在是西安南郊高新开发区二次创业东南片,村东老房成片拆迁,随着楼群拔地而起,昔日城墙、城门已经逐步消失。对于原来的面貌,只有七八十岁老人才能说清。
古代,特别在明清、民国时,西安南郊有一条直通秦岭子午峪的大路叫子午路,这条大路通向杜城的古城西门外,来往客商在此歇宿和就地交换商品,形成一条南北长二里的繁华商业街,山杂百货齐全,取名杜城街。今天仍是杜城村最繁华的商业街,古杜城西城门就在此街中段杜家十字西口。上世纪80年代有门牌楼,石匾题字“下杜名区”。今天的子午大道还在杜城村西百米处,并没有沿古代的子午路。
杜城的杜伯冢旁原有一座祠庵,形成村落名叫杜城庵。杜伯冢在解放初还是一个大冢,1967年在城南平整土地运动中大部平毁,后群众修复,现在此地已成了一座垃圾山。村里人过年过节都要去上坟,杜伯坟二月初二有祭祀活动,到时村民仍然举行盛会,纪念历史上的杜伯。
杜城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也会面临拆迁的命运。如何保护传承它的历史遗迹,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设想:如果在村内以现存杜县衙门旁的城隍庙为中心,划出一片土地建一个小型公园,恢复杜县衙门,恢复东侧和北侧周边一些城墙和下杜名区门匾;复制原来的杜伯庙;保护市政府挂牌的千年古柏,再种上一棵高大的杜梨树;树立关于杜城的《诗经》诗碑:塑造亳王像和杜伯像:展出一些西周时器物的仿真品;将秦杜虎符作为杜城的标志,在适当位置树立秦杜虎符放大的巨型标志;还可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能够放映的故事性强的先周史和杜城史,表述秦汉杜市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等,让杜城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发光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