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中国污染物新增量大 污染治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017-02-04 04:03  法制日报

□ 本报记者 郄建荣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和增量仍在持续上升,污染物新增量依然处于高位,带来的环境压力仍然十分巨大。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近日,环保部官方网站全文发表了陈吉宁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陈吉宁说,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环保工作和投入力度减弱,一些领域环境治理有所放松,一些企业环境治理意愿下降,提标改造不及时、擅自停运治污设施甚至弄虚作假、超标排放、偷排漏排情况时有发生。同时,随着环境治理措施深入推进,留下的很多环境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复杂性在增加,解决的难度在加大。

陈吉宁坦陈,环境污染引发社会公众的集体焦虑,环境风险凸显,环境事件多发高发,日益成为关系群众健康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也成为考验地方党委政府政绩观、治理能力、形象和公信力的“试金石”。

“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不计成本、方法单一,急功近利、搞一刀切等现象。”陈吉宁列举了一些地方的做法。他说,为应付环境保护督察,个别地方发红头文件强制关停市区和县城大多数中小餐馆,采取用水泥灌树根抑制浮尘等所谓“奇招”。一些城市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周边频繁洒水、用“喷雾车”喷雾、禁止货车通行,个别城市甚至出现堵塞空气自动监测采样口、私自更换采样区域门锁、擅自进入自动监测站房改动仪器参数、干扰数据传输等问题,直接造成监测数据失准失真失效,性质恶劣。

陈吉宁强调,环境保护不是发展的包袱,不是站在发展的对立面。他认为,好的经济质量和好的环境质量内在是一致的,一个地方可能暂时存在环境质量差、而经济质量好的状况,但很难持久,特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质量差的经济模式会成为发展的制约。

陈吉宁提出,必须把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贯穿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硬碰硬、严又严、实打实,抓出一批实实在在的环境治理成果,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尽早解决民生痛点。

“加强环境保护,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不能急于求成、期待毕其功于一役。”陈吉宁指出,加强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工作预见性。同时,也要防止顾此失彼、寅吃卯粮。

本报北京2月3日讯

全站热点
未央区委统战部传达学习未央区2016年度城改回迁安置表彰会精神

2017-02-03 18:40阅读

周至 楼观镇及时传达昨晚县委相关会议精神

2017-02-03 12:57阅读

“火车头医生”除夕夜里奏乐曲

2017-02-03 07:01阅读

陕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持续高速增长

2017-01-31 09:10阅读

今年各类考试时间定了 高考6月7—8日中考6月28—29日

2017-01-27 09:08阅读

碑林区副区长赵生龙春节前带队检查 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2017-01-26 12:50阅读

质监长安分局安排部署春节期间各项工作

2017-01-25 18:3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