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旭)2017年1月13日上午,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由陕西省社科院精心编纂的年度智库产品《2017年陕西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内容包括:《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7)》、《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17)》、《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7)》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蓝皮书(2017)》。会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白宽犁介绍了2017年陕西蓝皮书的概况,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分别就陕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了解,《陕西蓝皮书》是由陕西省社科院组织编撰的资讯类、连续性、应用型年度智库产品,其内容主要是关于每一年度陕西各领域发展态势与未来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科学预测。从1998年至今,已累计推出了52部。
经济:预计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
《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7)》认为,2016年陕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多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但经济运行进入到转型阶段,工业能耗增速持续加快,能源工业低位运行,加工贸易增速放缓,陕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7年,陕西经济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速,但仍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
《报告》建议,2017年陕西要继续着力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协同创新发展;加快推动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有利支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对外贸易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消费升级,培育发展型消费市场。
社会:进一步加强陕西人民的获得感
《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陕西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公共和服务政策不断完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深化,实现“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推动陕西社会发展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2017年,陕西人民的获得感将会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活将会得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社会形势会更加和谐稳定。
《报告》中的“年度热点”、“民意调查”、“专题报告”、“区域报告”四大板块,通过对年度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公众调查,从不同侧面反映陕西公众对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认知与态度。围绕以民生为主线的社会议题,包括养老服务、农民工工伤保险、留守人口生活、全面两孩政策、陕南移民搬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文化:加快发展“文化+”新兴业态
《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陕西文化发展又好又快,这一年,陕西省表彰了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公布了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了陕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举办了第三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未来五年,对陕西而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实现追赶超越的必然之举。
《报告》建议,“十三五”期间,陕西应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等;继续发挥欧亚经济论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平台作用,综合提升陕西文化发展水平和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内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文化+”新兴业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打造“两区两园”为主的金融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蓝皮书(2017)》认为,经过三年的建设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等“五通”方面开展了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一批重点项目逐步落实。2016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省区建设取得了实质进展,西南各省区也在积极融入,丝绸之路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步伐也明显增速,沿线国家和省区建设进入了务实合作的新阶段。
《报告》建议,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拓展政策沟通的领域和方式,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拓宽相互投资领域,更大程度地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要把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为推动中国标准、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的典范,并以此助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升级。作为丝绸经济带重要支点的陕西,将以金融改革和创新为抓手和动力,统筹“两区两园”(浐灞、西咸、高新、曲江)的建设工作,着力建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