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信息报记者魏建军
年终岁末,又到盘点时。回头看看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陕西博物馆工作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得不说的事儿。270座博物馆的“百花齐放”构建了基本合理的博物馆体系;4000多名文博工作者历时三年的辛勤耕耘让陕西省的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638个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让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有料;数万名宣教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让陕西的文化遗产走向了全省各个角落;跨界的合作、创新的模式,让陕西博物馆藏品的文化内涵以及根据藏品的文化元素设计出的文创产品通过各种方式走向大众、走向未来。
陕西的博物馆体系门类渐趋合理
全省新增各类博物馆17家,使陕西省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270家,其中文物系统146家,国有行业博物馆50家,非国有博物馆74家。非国有博物馆占到博物馆总数的27%。
目前,除享受中央财政的50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外,另有115家博物馆自行对社会免费开放。全年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数达3650万人次,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2500万人次。
过去的一年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全省的博物馆体系。国家一级博物馆在现有7家的基础上,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也将加入一级博物馆队伍,目前进入国家文物局公示期;市级博物馆建设速度加快,渭南、安康市博物馆已对外开放,延安、榆林、铜川、咸阳、杨凌示范区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凤县、子洲、山阳、宜君等多家县级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孙思邈纪念馆、贾平凹文学艺术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和西安蓝田玉文化博物馆、府谷县荣河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些新的文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成和相继开放,基本构架陕西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体制多元,门类丰富的博物馆体系。
全面摸清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
从2012年开始的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唯一的试点省份到今年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圆满完成;从518家国有文收藏单位保管人员兢兢业业的信息采集到400多名专家夜以继日的数据质量审核把关;从文物部门前后开展了341场对9551人次的业务培训到各级政府3000多万经费的投入,陕西省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果丰硕。
目前,陕西省在国家文物局登录平台上共登录文物2986856件(套),文物总件数680多万件,待国家文物局审核。
通过普查,基本建成了全省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资源库;通过普查,初步实现了全省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标准化、动态化管理;通过普查,摸清了家底,完善了制度,发现了问题,总结了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奠定了基础。
文物展览讲好陕西故事传播陕西声音
638个各类陈列展览将陕西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物这一金色名片传播到国内外。以在秘鲁举办的“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展”,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丝路起点灿烂文明——陕西文化遗产”图片展、“丝路的故事——陕西皮影展”,在台湾举办的“秦俑——秦文化与兵马俑特展”为代表的出国(境)展览服务于“一带一路”等国家大局,讲好陕西故事,传播陕西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