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有土的优势,农有农的特色,做电商也要做出自己的“美魅”。 陕西美农几年前在乌鲁木齐还只是一个卖新疆特产的网店,苦于冬天漫长,货物出疆难,一直发展很慢。入驻武功两年时间,便成为一个拥有400多名员工,两个厂区,占地80多亩的著名电商公司,并在喀什、和田、阿克苏吐鲁番等地建起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今年我们将卖到7个亿左右,在自身裂变的同时,也带动了县上其他产业的发展,一年光就地采购的外包装材料就达3000万元。”副厂长张宁说。
多年来,甘宁青新的农产品,大都要在武功提前租气调库,冬储外运。武功人从中发现了商机,就地上网,“坐地叫卖”,新疆的大枣、葡萄干、酥梨,宁夏的枸杞、羊肉,甘肃的白兰瓜、花牛苹果,青海的沙参、雪莲、牦牛肉,都成了武功电商的主打产品。
现在,全国13个省市的2800多种特色农产品,都实现了在武功的网上即时交易。今年“双十一”当天,全县网上销售额达到8218万元,预计全年发货将超过5000万单,销售总额迈过20亿元大关。
“买西北,卖全国”的运营模式,成为全国电商八大模式之一,资源短缺,要啥没啥的武功,转身成了“网红”。
万众触网忙 紧扣“农”字做电商
3年来,武功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农产品”,着力孵化西北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西北农产品电商企业聚集地、西部农特产品物流集散地,累计培训21300人,引进、培育西北商盟、陕西丝路、熊猫伯伯等涉农电商企业168家,快递公司40余个,服务配套企业26户,仓储、物流用地650亩,搭建了省级快递中转中心,实现了5小时内通江达海,全县开设网店1200家,品牌化建设达到108个产品,年纳税360万元。
电商的发展,有力带动了本地农产品销售的电商化转型。贞元镇农民谭国明,被大伙亲切地称为“苹果哥”,2015年9月,他加入农产品电商创业者队伍,一个月通过电商销售苹果过万斤。谭国明说,由于供求信息不对称,以前一元一斤的苹果都少人问津,现在通过电商,三元一斤的苹果还供不应求,谭国明把苹果身价大涨的“功劳”归于电子商务。
电商的蓬勃兴起,更是吸引一批见过世面,头脑活、有文化的打工青年、返乡大学生纷纷参与其中。长宁镇青年农民胡国茂,多年一直在外从事医药销售,在去年回乡参加“叙乡情话发展年夜饭”时,看到了电商的美好未来,创办了国茂电子商务公司,专营竹子酒,并利用武功生产小麦的优势,开发出了“晒架挂面”“盘条挂面”等10多个本地系列特产,拿到了2个产品专利。不到一年时间,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万元。还联合其他5家电商一起,均资均股,成立了武功地产电商联盟,准备抱团深耕本地特产。
电商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了纸品包装、农产品加工、电商服务业、仓储物流业等配套产业迅猛发展等相关企业加快发展。“米豆儿”瓜子年销量达到150吨,生产形态由作坊加工转向为在内蒙古建立种植基地,在武功建设加工厂房的“一条龙”模式,投资2000万元、占地20亩的生产厂房已建成投产。
据统计,全县共有万余名在外打工青年返乡进入电商行业,由此带动3万余人就业,使12万群众直接受益,今年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275元。农产品销售在阿里平台县域电商排名中,挺入全国七强,增速位列全国第四。武功被确定为全国供销社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电商经营主体数量和整体经营规模的扩大,已成为创新创业的有力抓手,在催生电商创客的同时,也倒逼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从‘要啥没啥,到有啥卖啥,再到卖啥有啥’,我们走出了一条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新路子。”武功县委书记田一泓说。记者 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