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常青本是一名导游,因为职业缘故,2013年国庆节带团到新疆喀什去玩,在偶然的聚餐中,从一名女游客口中得知,云南某藏区急需大量支教老师。她没有过多考虑,就欣然从素不相识的游客那里要来支教地址,心里盘算着加入支教队伍。
2014年上半年,她卖掉自己心爱的越野车和最值钱的收藏品,一切都为远行做准备。起初,家人都以为这仅仅是她的一时之念,谁知她突然告诉家人,已经买好了前去云南支教的火车票。
临行前一周,年过古稀的父母才知道她没有一个熟人或是朋友陪同,只身去偏远的藏区。
父亲开始极力阻挡甚至翻脸指责,姑姑在电话里哭着相劝,家族兄长出面说和,但什么都挡不住她去支教的决心。
2014年6月20日,她背起行囊,不顾众亲相劝,乘上了入滇的列车。
她说,之所以这么坚决,是因为已经答应学校去支教,即使有一百个理由和困难,都一定要去的,做人就讲个诚信嘛。就算遇到所有不测,她也无怨无悔。
一路硬座,近40个小时后到达昆明。再转坐汽车8个多小时,到丽江时已经天黑。她只好在一家小旅馆休息。等到天亮,租了一辆面包车,沿着金沙江一路逆险而上,终于在傍晚到达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拖顶乡巴龙村的迪喜慈善学校,曲曲折折,她走了近5天。
迪喜慈善小学依江而建,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每天滑坡塌方不断,所需用品和食物都要从90公里以外的香格里拉用卡车自己拉运。学校是由广东爱心人士陈燕自发创建的一所非营利性、六年制、全寄宿、全免费的慈善学校。学生都是藏族孩子,大多来自单亲、孤儿和残疾贫困家庭,年龄从2岁到15岁不等,共有44名学生,主要靠校长和10个当地藏族老师管理维持。其中,只有校长和赵常青是汉族。
孩子和老师们见到前来支教的赵常青,都非常热情友好。望着湛蓝圣洁的天空,听着金沙江的浪花声,赵常青感觉一下子找到了心灵的乐土。很快,她成了校长助理。除了日常生活管理,每天教孩子们学习汉语和书法,给孩子做饭,陪孩子就医,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每天重复地吃着土豆、白菜、萝卜和糌粑,喝着酥油茶。简陋的校舍和不时飞舞的苍蝇,甚至每晚都会被出没的老鼠吓得她不能安然入睡,但是和天真纯朴的孩子在一起,她感到无比简单开心。
学校女校长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她很快学会了煎熬中药、按摩艾灸、藏医疗法……有时也担任司机开车,经常带孩子去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转山转水、拉物资、找医生,遇到道路塌方就肩扛手提走十几公里,脚上起水泡,肩膀疼好几天,还要面临肝包虫、风湿等疾病的侵虐。其间,为了给孩子做饭,自己被灶房开水烫伤右脸,整整半年逐渐脱伤,至今眼睛周围还有烫伤痕迹。
赵常青本身生活并不富足,之前一直和年迈的父母蜗居在不足50平方米的单元房里。生于书香之家的她,自幼便有去藏区生活的想法,这个学校给了她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而且,很多同学朋友知道她支教的消息后,纷纷从各地给她和孩子们邮寄吃的、穿的,包括姐姐的朋友也从国外给老师们捐购眼药水。
高寒、阴冷、艰苦的条件,让她的腿脚时常发木发麻。接着,眼压开始增高,视物开始模糊。夜深人静,她躺在仅比火车卧铺稍宽一点、无法伸展双腿的床铺上,一次次咬牙告诉自己要坚持,如果离开这里,这些眼神清澈,对自己依恋的孩子怎么办?她一边与病痛抗争,一边继续支教。然而伴随严冬的到来,她实在是撑不住了,最终晕倒在校园里。
2016年12月7日,这一天,大雪。
赵常青带着哈达,带着从藏区学来的医学知识,回到了咸阳。
一向健康甚至有点壮实的她突然病倒,亲人团圆,禁不住潸然泪下……
她说,她想为周围需要的人义务治病。经历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此次支教,让她更加懂得珍惜生活,感恩亲友,做好当下工作。她也希望,等身体好起来后,再去那里转山转水,重新支教。
一个简单却率直的姑娘,将自己最纯净的感情留给藏区的孩子们。她虽然回来了,但她的心留在那里。就像另一位支教的师长描述她,你像风儿一样自由洒脱,更像雪莲一样圣洁坚强。本报记者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