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交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道路就是沟通信息的“血管”,那么,车辆无疑就是连接城乡肌体最活跃的“细胞”。
近年来,地处西部内陆的咸阳,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随着通行道路和车辆的迅猛增长,与之而来的道路建设等级偏低、农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的矛盾日益凸显。顽疾违法行为多、管理力量不足等综合因素,导致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成为交通安全管理的短板。
既要速度,更要平安。没有安全的发展,毫无意义。面对农村交通事故伤亡人数、财产损失逐年上升的被动局面,我市没有坐等观望,更没有被动消极,束手无策,而是面对困局主动作为。从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体制机制、重点难点入手,不断因地制宜,创造创新,倒逼出了一套有特色、有实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咸阳模式”。前不久,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咸阳模式”被再次叫响。
握掌为拳:党委政府主抓,整合“安全口”成为“一家人”
我市道路总里程1.5万公里,其中农村道路1.2万公里,占全市总里程的79%。地形从东南向西北,由关中平原向渭北高原呈阶梯状抬高,南八县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北五县沟壑纵横,山路盘旋。平原道路出口多、山区道路险情多,兼具了平原和山地道路特点的咸阳,参考和模仿任何地区的交通管理模式,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以农村群众为主的广大交通参与人,每每以血的代价带来的教训,更是让我市交警深感职责在身,时不我待。
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分析和总结,从2012年9月开始,我市紧盯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的难点问题,探索形成以网格化管理为顶层设计,以“互联网+”为枢纽联结,以“天眼”和“两站两员”巡防队伍为前端触角,以“生命防护工程”为硬性支撑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新模式。
模式虽好,能落到实处是关键。为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连续3年下发加强农村道路安全工作指导性文件,全面整合执法管理力量:市安监局综合监督、协调、指导全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依法开展事故责任追究;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负责路面执法、车辆登记管理、机动车驾驶证核发管理,依法处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农村道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市财政局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系统、指挥调度平台和劝导站点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额度实行以奖代补,对“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经费,足额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市教育局抓好农村校车安全管理,督促农村地区学校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
同时,还将过去交警、交通、农机、教育等部门,对人、车、路、证的分散管理,创新性整合为联合执法的县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队、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中队和客运车辆监管办公室,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开展巡查管控和日常执法工作,推动“安全口”成为“一家人”,对交通安全重点领域实现专业化管理。
近年来,全市13个县市区先后成立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136个镇(办)设立“交安办”,2172个行政村建立工作站,3511名村组干部兼任交通安全协管员,形成一支有生管理力量,解决了通向农村道路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12月8日上午,三原县交警大队二中队中队长郝延河,带人在三马路上排查交通安全隐患。这条长2公里、宽6米的马路,全段均为坡道,有3处急弯和连续转弯,郝延河几人排查出了9处安全隐患。随后,将排查出的问题,按照危险程度和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建档、综合分析,并将结果提交由交通、公路、安监等部门及镇(办)政府组成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小组,进行专题会商。如果安全隐患风险等级高,还要上报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议定治理措施,落实治理责任。
“前些年,就算发现道路存在安全隐患,交警部门想整改也有心无力。现如今,交警再不是单打独斗唱独角戏地工作了。公安交警部门负责事故多发路段,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县乡道路安全隐患点段,各镇办负责村道,县交安委负责督办治理隐患排查。这样一来,排查责任、治理责任和事故责任,都得到进一步明确。”作为一线民警,郝延河对这一系列变化深有感触。
执法管理网络单元得以充实,政策、资金、人员得到充分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现了一体化。不仅如此,为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市交安委还制定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评价考核办法,实行记分评价,分级考核,按期通报。市委、市政府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严肃问效问责,实行“一票否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就此确立。
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咸阳模式”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层级联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不但解决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而且将处理端口前移,由接案处警的被动处理到主动作为提前预防,全面整合执法管理力量,激活了每个部门的交安细胞。
“互联网+交管”:力推信息化管控网络向农村延伸
“一辆挂陕D*****牌照的黑色轿车可能酒驾,正沿兰池大道由东向西行驶。”12月9日上午,渭城交警大队指挥中心民警陈柯,接到群众报警。接警后,陈柯在用于指挥交通的农村道路网格化管理应用平台上,迅速锁定嫌疑车辆位置。他立即呼叫秦汉中队责任区交警李晓峰以及周边的巡逻交警。很快,两组交警相继赶到车辆必经路口进行拦截,经检测,驾驶人涉嫌酒后驾驶,交警现场将车暂扣。
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警力不足,指挥难到点,联动响应慢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道路管理发展的瓶颈。为破解困局,市交警支队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以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农村道路交通指挥一级中枢平台为依托,市交警支队建立二级平台,各县(区)交警大队建立三级平台的“农村道路网格化管理应用平台”。
这个“互联网+交管”的平台,一经应用,就在渭城区立见成效。交警陈柯正是通过这种五级音、视频联动的科技化管控网络,与其他交警进行实时对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精准管控。在此基础上,渭城交警大队不断创新农村智慧交通管理新格局,将辖区分为14个片区,用数字标识路段和区域,自主开发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和手机APP,搭建重点车驾企管理、宣传教育培训、隐患排查、联合执法、数据信息关联、异常情况预警等模块功能,动态管理农村道路交通,科学调配警力,精准打击违法行为,有针对性地为辖区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服务。
同时,渭城交警大队力推现代信息化管控网络向农村延伸。区交安办、镇办和村组分级建立中枢平台、指挥平台,整合6000余个高清监控点,应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全网检测农村道路,实时反馈安全信息,对隐患路段做到随查随报、跟踪治理、限时办结,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12月10日下午,布里村油库路上一辆违法载人的农用车,出现在底张街道办网格化管理的指挥平台上。工作人员发现这一情况,立即调度责任区交警何双礼前往现场。“你好,农用车不能载人,这样太危险。” 何双礼的快速到来让驾驶人吃了一惊,“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乡村路上,也有交警的‘千里眼’在管”,他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暂扣违法车辆的处理。
在“互联网+交管”的背景下,交警部门运用“大数据”手段,有效整合管控力量,提升管理速度,解决农村交管数据分散,不便于分析汇总和动态管理的难题。
如今,网上巡逻,网下管控,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互联网与交通管理在摸索中不断碰撞出灵感和火花,使咸阳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以网格化为基础、科技化为支撑的管理新路子。
生命防护工程:一地一策,各有各的高招
12月6日,在永寿县医院处理完伤情的李某,回想起刚刚发生的惊险一幕仍心有余悸。当日上午,李某开着一辆重型自卸货车,经仪井沟前往县城送砂子,当车辆行驶至永店路10千米拐弯处时,刹车突然失灵。载重和自重合计40多吨的大货车直接冲上防护栏,车辆侧翻。“如果不是有防护栏拦截,车拐弯时肯定就翻沟里去了,是防护栏救了我一命。”
位处秦陇咽喉的永寿县,312国道、福银高速公路以及西平铁路从县域穿境而过。全县898平方公里有911条沟,冯宁路、永扶路、永甘路等几条主要县乡道路横穿5道沟,塬面破碎,交通不便,隐患颇多。
“宁可平时花钱保平安,绝不出事花钱搞善后。”面对坡陡、沟深、弯急的现实情况,永寿县因地制宜,从防入手,先后投资800万余元,在临水临崖的高危路段,安装波形梁钢护栏与浆砌片石防撞墙,山沟路转弯处安装的广角镜,及时提醒驾驶员注意前后方交汇车辆,这一整套“动作”,形成全覆盖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护体系。
永寿的做法行之有效,很快就在其他各山区县得以推广,全市共投资3800万元用以修建“生命防护工程”,这项工程成为守护生命最坚实的一道防线。
山区有特点,平原有创新。
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的三原县,包茂高速公路、G210国道纵贯南北、关中环线、S208省道形成交通环路,沿线企业、村庄多,出村路口多,通行环境复杂。出村车辆在并入环线道路时,往往冲坡不减速,极易与主路上的车辆发生碰撞,每年都要发生几起车毁人亡的惨剧,成为交通管理上的难点。
三原县围绕这一难题,在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上动起脑筋。全县所有的出村路口,全部安装了结实耐用的水泥桩减速带,逢路口设置一块独具特色的“五类车”警示提示牌,并在事故多发路段制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悬空事故展台,以真实案例提醒过往交通参与者。这个在全国首创压降车速预防事故的村口“三件套”,一经使用,就赢得过往车辆司驾人员、老百姓的赞誉,也很快成为全国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学习和推广的样板。
作为一个农村县乡道路里程,占全县公路总里程97%的山区县,淳化县紧抓安全劝导,在出村路口、重要路段设立劝导站,又成为了一大亮点。
12月14日,恰逢集市。家住淳化县车坞镇贤仓村的李军正,急匆匆地骑着摩托车去镇里赶集。还没出村口,未戴头盔的他就被村里的劝导员王建海拦了下来。“骑车戴头盔,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李军正知道劝导员是为自己着想,应了声就立刻回家取头盔。
淳化全县128个村级工作站、劝导站,441名协管员、劝导员,守在路口,纠正农村驾驶人骑乘摩托车不戴头盔、农用车违法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这种发动民众相互提醒邻里乡亲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共同抵制交通违法行为的经验,已在全市普遍推开。
警示牌立起来,宣传提示牌竖起来、标识牌栽起来、减速带装起来、标线画出来、广角镜照起来、红绿灯亮起来、防滑搞起来、GPS平台建起来、天眼控起来……真是平原有平原的套路,山区有山区的招数,城镇有城镇的对策,村落有村落的方子,一切都是为了守护生命。
文化引领:宣传是个宝,啥时都离不了
“太阳出来照西墙,农家大院喜洋洋,大家助兴乐悠悠,自身安全记心头。开车骑车不饮酒,以茶代酒五魁首。照样释怀亦应酬,平平安安回到家里头……”12月15日上午,在旬邑县土桥镇榆林子村马博的婚礼现场,仪式正式开始前十分钟,司仪马晓燕先说了一段劝酒词。
这是旬邑县交警大队搭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的又一新平台。“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农村举办婚丧嫁娶时亲朋好友相聚,有时多达数百人,把这作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一个前端平台,利用人员集中宣传酒驾、醉驾的危害,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县交警大队教导员刘宏利说。利用婚礼等仪式宣传交通安全,无形中扩大了交通安全宣传的辐射面,也为宾客们敲响了安全钟。
为能提高司仪的交通安全知识,县交警大队组织全县70余名司仪骨干,培训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召集文笔好、表达流畅的司仪,同交警一起写出群众喜闻乐见、风趣幽默、朗朗上口的劝酒词。如今,这支活跃奔走在古豳大地上的队伍,已成为旬邑交通安全宣传的一支新生力量。
多形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是提升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丰富交通安全宣传内容,市交警支队还设置了全市县镇三级微信、短信平台,定期发布交通动态和安全知识;少年交通警察学校的成立,将交安知识在校园里广泛传播;西北首家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的建成,通过让交通参与者现场体验亲身感受,使他们明白交通违法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达到教育一人带动一片的舆论宣传效果。
一个个点子,一项项制度,一点点落实。“咸阳模式”将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以网格化管理为纽带,科技力量为支撑,各地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各出奇招,互相借鉴互为依托,让广大群众融入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既成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参与者,也成为管理者。全民参与规避了警力有限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了民力无穷的群防群治作用。
“咸阳模式”推行4年来,始终以群众为主体,以安全为中心,以发展为追求,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面对问题不回避,出现困难不绕道,主动作为,全力创新,在这块曾诞生了中国第一条军事高速公路--秦直道的故土上,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筑起了一条安全、快捷、通畅的富裕路、文明路、平安路。本报记者 张蓉 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