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李氏后人齐聚李鸿章故里举行冬祭活动。 张强 摄
中新网合肥12月20日电 (邹春燕 葛卉卉 张强)12月21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冬至,中国南北方至今流传着祭祖的民俗。20日,李氏后人齐聚李鸿章故里——今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磨店社区,在许氏报恩祠内举行祭祀活动,纪念李鸿章逝世115周年。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20日,李氏后人齐聚李鸿章故里举行冬祭活动。 张强 摄
李氏祭祀活动为何在许氏报恩祠内举行?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鸿章全集》编纂者翁飞解释说:“李鸿章先祖由许氏过继。为不忘祖恩,李鸿章于光绪甲申年回乡,建此许氏宗祠,取名报恩祠。”所以老合肥的坊间有“李许本一家,百世不通婚”的说法。
李鸿章第五世孙、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副会长李鲁生介绍,报恩祠呈三进七开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2015年,许氏、李氏后人集资300多万元人民币重修报恩祠。
20日,李氏后人齐聚李鸿章故里举行冬祭活动。 张强 摄
“报恩祠不仅是座祠堂,还是学校。”李鲁生说,古时候作为私塾,培养教育李、许两家以及周边农民家孩子。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光华小学,每年有三、四百名学生上学。
专家介绍,李鸿章在晚清中国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40年。这40年国际形势十分险恶,中国社会一方面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又开始萌生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各种新因素。
“这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苦难和抗争的社会转型期,用李鸿章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千年一大变局’。”翁飞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应对这个变局而进行的探索。他在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李鸿章家族第五世孙李健强介绍,李氏后人分布于海内外,约有两万三千人。海外的主要分布在加拿大、欧洲、东南亚等地。“从李鸿章算起,现在已经到了第八代。”每隔一、两年,李鸿章在海内外的后代都会聚到一起,到李鸿章故居、故里参观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