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建立扶贫特色产业链
矿产资源匮乏、工业企业薄弱、交通运输不便、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使得洛南多年里只能依靠农林业作为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洛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但产业之间联动较少,产业链条单一。
璩泽涛说,为扭转局面,近年来洛南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与基础产业结构,建立特色产业园,并通过多种途径将贫困户装进产业园、挂上产业链,进一步挖掘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推广“政府+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施行,是洛南县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独特方法。截至目前,洛南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95家,注册资本金2.88亿元,资产总额2.9亿元,辐射带动2.6万(人)户。新增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13家、市级5家,已为870户颁发《家庭农场认定证书》,从业人员5200余人,被陕西省定为家庭农场定点县。
与此同时,洛南县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今年47岁的洛南县石坡镇罗窑村贫困户樊建平便是这一政策的获益者。 “村上帮我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发展黑猪养殖,我养的30头黑猪马上就能出栏了,照目前的行情至少能赚两三万!”
目前,洛南县共投放扶贫贷款8728万元,贫困农户扶持贷款2.2亿元。璩泽涛说,光给钱是不够的,通过“拨改股”,开发“富民农户贷”和“富民产业贷”两个金融产品,让贫困户参与入股、参与经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才能激起农民脱贫的积极性,更为产业持续发展与脱贫工作实施提供了良好势头。
洛南围绕“核桃、烤烟、畜牧、中药材、食用菌、土蜂养殖”等特色产业,优选出30个示范带动强、经营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按照每户培育二三个骨干增收财源,每户参加二三个专业合作社(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产业项目、产业链条、市场体系。
这些措施的推广,使得原先分散在洛南各地独自发展的“小作坊”链接进了高效生产的“流水线”,并为全县的脱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制度、兜底民生
秦岭地区地质情况复杂、地质灾害频发,人民群众不仅无法安居,更谈不上乐业,是过去难脱贫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洛南县依托国家扶贫政策,开展秦岭贫困村组整体移民搬迁,并不断完善民生制度,让搬出深山的群众在新居住点“有事做、有钱赚”,将改善人居环境和脱贫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我原来住在西沟最深处,山路非常难走,遇洪水大雪根本出不来,现如今住上了楼房,办起了农家乐,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提起搬迁后的生活变化,洛南县巡检街社区14组村民袁虎山满脸幸福。
在实施移民搬迁的过程中,洛南县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优先在县城阳光庭院等集中移民安置点搬迁安置困难群众。对低收入贫困户,采取共建或公租办法进行搬迁。对特困户,采取配建小户型房屋和盘活利用撤镇并村房产两种方式,实施“交钥匙工程”。
为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平,洛南县还通过建设片区政策救助服务中心,空巢老人托管中心等,将优质公共服务直接输送到兜底人群家中,彻底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与此同时,洛南还在县辖区内的各民政局设立民生兜底办公室,建成民生兜底服务中心,对全县五保、低保、六类特殊人口等社会保障对象进行统计管理,实现民生兜底覆盖。另外,针对救助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数额较大的贫困户,洛南县政府还将每年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的大病救助基金,对他们进行直接救助。目前,已向61户贫困户大病患者发放救助资金291万元。
民生政策的逐步落实,加之新型产业模式的发展,让洛南县的脱贫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洛南全县共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300余家,入社社员超4万人,共吸纳了贫困人口2.3万,人均增收760元。
璩泽涛说,将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成效由‘人均’向‘人人’转变,不仅给洛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坚定了洛南脱贫工作的信念,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更为洛南2019年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摘帽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完)(记者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