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志武李晓军鲍静
近年来,陕西子长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市场需求,围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巩固提升养殖业、壮大提高棚栽业、做强薯类加工业、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2015年新栽山地苹果2万亩,累计达到20.3万亩,建成县乡两级示范园62个、1.5万亩,当年完成果园土地流转9000亩。依托杨家园则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建、改造高标准日光温室375座,蔬菜产量12.4万吨。家畜家禽饲养量连续增长,蚕桑、薯业、中药材稳步发展。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9亿元,较上年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9527元,增长14%。1995年该县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洋芋之乡”;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绿色马铃薯示范县”;被列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该县自主研发的“秦蓖2003蓖麻杂交种”获省级产品专利;农民注册专业合作社190个;建成5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注册了190个,涉及畜牧、种植、园林、蔬菜、林业、农机等多个领域,专业合作社成员3929个,合作社年总收入达2亿元左右……一系列成效、数字和变化充分显示了子长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促使农业发展走上升级转型之路,奏响了一首动听的现代农业“交响曲”。
治沟造农田
“林上山、粮下川,苹果上山沟造田”这是子长县近年来围绕退耕还林,发展山地苹果,进行治沟造地,勇于实践走“经济林+口粮田”的改造荒山秃岭地貌的真实写照,2011年,子长启动了“治沟造地”项目,按照“山上退耕还林,山下修田造地”的要求,充分利用沟道资源,通过打坝闸沟、填土造地、修复水毁淤地坝等措施,把过去无法利用的土地转化为优质耕地。目前,全县累计完成12条小流域沟道治理,修田造地2.5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治沟造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生态环境,短时间内增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有效巩固了近年来子长103.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圆满完成了今年省发改委和省林业厅下达的防护林建设4000亩任务,真正实现了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脱贫靠产业
脱贫攻坚工作必须依靠产业来支撑,才是长治久安的脱贫。围绕这一主导思想,子长县出台果、蔬、蚕、特等各类产业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目前在民间传诵着“东沟河的粉条李家山的葱,刘来沟的大棚遍地开;窑台的苹果挂满枝,廖公桥的蔬菜卖得好。湫峪沟的养猪遍地跑,数不清的手艺人在冯家岔,郝家川的葡萄人人夸……北桑涧峪岔,南桃余家坪,东川好梨果,西川兴旅游……”民谣形象地道出了子长县的产业布局“图”。
李军是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村民,其妻残疾且智障,家中孩子尚小,无固定经济来源,面对生活现状,李军曾一筹莫展。依托该村一带已经形成的大棚种植发展布局,该镇将其纳入大棚种植产业扶贫对象,为其新建2座大棚,并确定由致富能人薛顺国“一帮一”带动他家发展大棚产业。在薛顺国的帮扶下,李军的大棚效益很好,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了。像他一样,该村20多户贫困户也同样在致富能人的带动下发展了大棚,走上了产业扶贫的脱贫之路,目前,全村就有80多个大棚,刘来沟村成了当地著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不仅如此,在刘来沟的品牌效应带动下,该镇古家河村和肖家河村发展山地大棚170余座,年产值800余万元,使得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贺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景焕琴之前瞅准了全市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对绿化苗木的需求量大这一商机,开始在阳光足、水源好的土地上改种白桦树、国槐树、油松、侧柏等绿化苗木,第二年她的2亩多地就赚了1万多元。看到这一致富门路后,景焕琴带领村民一起发展绿化苗木种植150多亩、3.6万株,乡亲们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之前我种洋芋、玉米一亩也就只能收入800元,现在我种植的雪松一亩就可收入1.4万,我早就致富了。”村民王艳平说。
子长县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方略,加大产业扶贫攻坚力度,积极探索“致富能人带贫困户,致富村带贫困村”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多村带一镇。玉家湾、涧峪岔、安定等乡镇通过发展蔬菜大棚、蚕桑、葡萄等产业,初步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致富”的发展格局。
致富靠苹果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子长县的果园里和果农家中,感受着山地苹果给果农带来的喜悦,感受着特色农业给新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这是该县栾家坪中心社区果农们自编的口号,也是他们依靠苹果产业谋生致富的心声。
站在庙湾沟村的山梁上,放眼望去,一排排苹果树满山遍野,甚为壮观。该村有67户374人,山地果园面积达到1260亩,实现年产值360多万元,人均苹果收入96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以果致富示范村。正在果园中辛勤劳作的果农李福忠告诉记者,他们家十几年前就从山地苹果中尝到了甜头,现在共栽种25亩果园,年收入20万元左右,比过去种粮强几十倍。尽管很辛苦,但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这些昔日贫困的山区农民的生活,使他们步入了本地“中产阶级”或“高收入”人群之列。
近年来,子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县上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华丽转身,将以油煤为主的工业经济逐步转型到“多业支撑”。抓住全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苹果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15年底,全县苹果面积达20.3万亩(其中红富士占70%以上),挂果园亩产达1500公斤,果品增加值年递增10.2%,投入产出比1:3.2。全县现有果农2.8万人,发展苹果专业户4200多户。山地苹果已成为子长农民增收致富的高效产业、朝阳产业,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蔬菜大棚成了子长“新名片”
“我种植大棚蔬菜已经有20多年了,但从未见这样高起点、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运作建设的日光温室,能随太阳升高改变光射角度保温,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技术员所说的就是全省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外,唯一坐落在子长县杨家园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可变采光角现代大棚。
走进该县杨家园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大棚林立,设施先进完备,颇具现代气息。技术人员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着浇水施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棚外形如羊角的秋葵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颜色红润,十分显眼;棚内一株株番茄苗,结出二三十个又大又圆的番茄,煞是喜人;“香蕉葫芦”—金剑隐藏在碧绿的叶片下面……
近年来,子长县以抓农产品品牌塑造、品质提升、集群建设为重点,积极组织农业、农机部门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向农民群众“传经送宝”,有效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科技难题,实现科技知识真正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保驾护航。
引领示范带动是该县建立园区的理念,已经成了该县产业转化过程中的“亮点”。截至目前,该县杨家园则现代农业示范园蔬菜种植、有机肥源工程、薯类加工小区建设完成,投入运营。有计划引进章姬草莓、塔兰多彩椒、冬之光黄瓜等名、优、特试验示范新品种33个,部分品种已上市。园区充分发挥技术组装、技术转化、技术扩散、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运用的基本功能。目前,已试验成功的牛奶草莓在该县史家畔乡和瓦窑堡镇发展10余棚,瑞提娜三号西红柿在全县推广种植500多棚,成效显著。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秸秆生物反应堆、紫光灯诱杀、黄板诱杀、防虫网隔离防治等10项病虫害物理防治实用技术集成示范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先后在全县4个乡镇推广运用,进一步提高了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安定马铃薯现代农业示范园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薯产品加工三大功能区建设现已基本完成,今年,共生产试管苗80万株,移栽试管苗40万株,生产原原种80万粒,良种繁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明年良种扩繁奠定了基础。从最初的种植、养殖到如今的基地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新品种引进实验推广等一系列规模发展可见,现代农业给子长人民带来了大商机。
蚕桑业做成了特色产业
在参观该县涧峪岔镇南家峁村示范基地时,56岁的郭光金高兴地给我们晒起了他的养蚕账。“今年我的蚕茧每斤卖了24元,一共挣了34520元,现在腰包也鼓了起来,大家都开玩笑叫我郭老板,这多亏了县上和蚕桑中心的大力扶持啊。明年,我打算再用这土地流转好政策,给自己多增几亩桑园,让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寻求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该县还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实际,通过“产品深加工”的新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鼓起了农民“钱袋子”,农民生活水平与小康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
用桑叶制生态桑叶茶,用蚕丝加工蚕丝被,用蚕沙做保健枕头,桑树套种中药材等蚕桑业产业延生链让子长桑蚕产业破“茧”而出,在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改变了过去一贯那种“种桑养蚕卖蚕茧”的单一模式。全年养蚕9000张,产鲜茧405吨,生产生态桑叶茶2.5吨,创产值1620万元。蚕桑深加工蚕丝被、生态桑叶茶、桑枝食用菌、蚕沙保健枕等蚕桑系列产品已初具规模、效益显著,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
如今,该县蚕桑体系建设已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已俨然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年初,该县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评为“2013年度生态桑建设体系先进单位”,是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涧峪岔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了研发办公区、新品种桑园示范区、文化展厅等;杨家园则现代农业示范园全面改造提升,引进推广新品种30多个,试验、示范和推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安定马铃薯示范园成功申报为省级示范园区;元亨薯类加工项目顺利建成投产……近年来,子长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富民”战略,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立与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力促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新格局,使全县农产品尽最大可能得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取得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可喜成果。
如今,现代农业已成为子长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子长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就与变迁中逐渐体现出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和“高”“强”“快”的转型发展特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勤劳朴实的子长儿女,正迎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春风将一路奏响现代农业高歌,在奔向小康道路的征程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