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姚家大院 芦荡深处 一苇人家

2016-11-29 13:01  兵马俑在线

■记者 庞乐

因为含光门里的白鹭湾、朱雀门里的芦荡巷这些地名,使许多人疑心在过去西安城里的西南角是一片湿地。以“芦荡巷”来举例,明明是在城市里,周围又没有湖泊,怎么会用“芦荡”来命名一条街道呢?

几经风霜的深宅大院

其实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大部分时候都被称为卢进士巷。它北接南院门,南到五岳庙街,是一条只有342米长、5米宽的小街。据资料记载,芦荡巷之名始于1966年。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说,“文革”时期,有一部京剧名叫《芦荡火种》,这部戏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样板戏《沙家浜》,“文革”时,因为卢进士巷的名称中有个“卢”字,便借用《芦荡火种》之名,改为芦荡巷,沿用至今。

这个名称虽然只有40多年的历史,但巷子本身的历史却很久远。《明清西安词典》记载,卢进士巷在原唐长安皇城太常寺处,唐末改为新城后逐渐成为居民坊。相传,清嘉庆年间因巷内住卢姓进士而得名卢进士巷。

据说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南院门一带是非常繁华的商业区,许多达官贵人、商贾富豪都在此购置宅院,阵势远远超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平遥古镇。位于芦荡巷南口、至今保存完好的姚家大院便是其中的一户商家宅院。

姚家大院,也是西安保存至今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老院子之一。

大院的主人姚文青,从小父母双亡,由伯母抚养。他自幼读书习文,立志“实业救国”。年轻的姚文青早早便继承了祖上的土布生意,同时还经营茶叶、药材、白蜡等。大约在1926年左右,姚文青买下了卢进士巷内的这院房产。1949年后,姚文青将自己的茶叶、纺织公司交给国家,其他的房产也一并交公,只留下芦荡巷这一处宅院,他的晚年也在这里度过。

“文革”时期,姚家大院前院被没收充公,北院花园及回形花廊被拆,宅院空余的地方也盖起了红砖平房,“文革”结束,老宅归还姚家,历经沧桑,已残破不堪。姚家后人说,上世纪80年代,姚家大院差点因为“没有价值”而被拆毁,幸亏当时西安古建专家何修龄经过实地考察,坚持认为,像姚宅这样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民居庭院建筑,在西安市已不多见,姚家大院才得以保存。后来,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面,姚家大院所剩的中院和后院最终摆脱了被拆的命运。

老宅保留了下来,可年久失修的房屋漏雨严重,院子里也长满了荒草,失去了从前的风貌。

2007年起,西安市开始对姚宅两院老房的揭瓦和亮椽进行整体大修。这是西安市传统民居保护工程第二个完工的项目。西安市的古建修复保护专家张炜先生是姚家大院修复工程的工程师,他告诉记者,姚宅的修复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打补丁”,一切都是按照宅子本来的结构来恢复,只是换掉了漏雨的屋瓦,修补了木质的屋梁,连所用的砖料,都是将老屋的旧砖打磨以后再加利用。

芦荡巷本是水的意境,古人常常以“一苇”代指小船,可指心存善念行有善举,则困难可轻而易解,并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句子,含技高心阔轻薄可得之意。在历史的长河里,姚家大院正像芦荡巷里的一苇轻舟,渡尽劫波,为后人留下了这座兼具中国园林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珍贵院落。

掩不住的昔日风光

明清关中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横交错的大型宅院。

据了解,姚家大院布局应属于横向联院式。它分南北两院,其中南院为五开间的三进四合院,作为内宅和待客之处;北院续建于民国时代,是三开间的三进院落,出现了江南园林建筑回形花廊和北方窑洞相结合、西洋拱形窗户和东方手工木雕相映衬的特点,内有主人自用书斋和园林式花园,是女眷休息和主人书房之地。

姚宅南院、北院回形花廊及后楼的墙壁上,镶嵌着十几块大型的砖、木雕,雕有“夜战马超”“三英战吕布”“空城计”“梁红玉击鼓退金兵”“黛玉葬花”等故事情节,由于历史原因,房子的外墙和屋内原本的诸多砖雕都遭到破坏。现有残存部分,唯有从门楣上依稀可见的水粉油彩上想象曾经雕梁画栋的奢华精美,其细腻的雕刻手法仍令人印象深刻。今天,老宅的前院和江南园林式的回形花廊已不复存在,但据说像姚宅这样具有史艺价值的中国古代民居庭院建筑,在西安已濒临绝迹。

据介绍,姚家大院南、北两院之间一墙隔开,原本无门相通,要到北院只有两条小路,一是从南院绕到后院,再从后院与北院相通的小门进入;二是进到前院,从前院的小门进入北院。这两处小门开得隐蔽,外人不知道,万一家里出事,女眷和小孩可从小门先行离开。但前院被拆后,不能相通的南北两院给姚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于是,2007年整修时,在隔断南北两院的墙上开了一扇小门,这样就方便了很多。

北院的楼房则是姚文青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结合北方的窑洞式房屋、南方阁楼,以及西方的拱形窗户风格改造而成的。楼下是窑,冬暖夏凉,楼上宽敞,站在阳台上可俯瞰前面两院及门口和街道。二楼屋檐所用的天卷式构造,是一种典型的明代构造。而其内宅花园的曲径、太湖石、培花、植木又使该园颇具苏州园林风格。挑梁的房架结构也被古建专家评为特色之一。

从阁楼旁的一道长长的木质楼梯登上二楼,则仿佛到了另一番天地,与建筑外部的青灰色调不同,阁楼内部被漆红的木板隔成一间间小屋,墙上壁灯一开,历史的痕迹就在这影影绰绰里若隐若现了。

陕商精神的文化遗存

姚家大院不仅仅是一座关中民居。姚家后人一度和陕商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建一个微型“陕商历史博物馆”,以期让修复好的姚家大院为陕商文化和西安历史文化的宣传作些贡献。

上世纪90年代起,晋商研究逐渐兴起,但对更多的人来说,“陕商”则显得既陌生又遥远。贡献了票号与大院的晋商、以胡雪岩为领袖的徽商、纵横资本市场的浙商,还有势倾岭南的粤商或许才更为人们所熟悉。但历史真相很可能是,曾经的陕商富可敌国,并且还有“天下第一商帮”的光环。参与编纂《天工开物》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曾说“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陕商至少在文献里曾经冠盖天下。

“骏马快刀英雄胆,干肉水囊老羊皮”,这是明清时期陕西商帮的真实写照。明清时期,陕西商帮在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紧紧抓住“食盐开中”、“茶马交易”的政策机遇,以泾阳、三原为中心,成为中国历史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团,他们以“西秦大贾”和“天下第一商帮”的雄浑气势,垄断中国东西部贸易通商达500年之久。

一个事例可见当年秦人经商的坚韧倔强。

据《成都史话》载,清代以来,四川的大商业,多由“陕帮”垄断,财力雄厚,会馆宏敞,街道亦宽。康熙年间,成都的陕商欲建陕西会馆,当地士人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抷土,以免风水外泄。陕商同仁毅然回到故乡,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着一口袋、一口袋的黄土建成陕西会馆。陕商生猛就此可见一斑。

常年研究陕商的西北大学教授李刚认为,陕商的精神气质可以概括为“厚重质直、忠义仁勇”,这种传统对于今天陕商崛起仍是宝贵资源。

今天的姚家大院,已不光是一座隐藏在现代建筑中的老宅院,由于姚文青的陕商底色,使它所保存的,不仅是老西安人传统的居住环境,还有陕商精彩壮阔的过往。(2016年11月25日《西安日报》5版)

全站热点
长安区喜获全省“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县殊荣

2016-11-29 10:41阅读

枣园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第八选区召开正式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会

2016-11-28 21:59阅读

新城区城市管理局坚持“四结合”,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6-11-28 15:34阅读

蓝田县市场监管局扎实开展治污减霾工作

2016-11-27 09:16阅读

竹峪镇召开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

2016-11-26 02:08阅读

蓝桥镇积极应对冰雪天气,确保道路畅通,保障群众平安出行

2016-11-25 12:15阅读

柏树林小餐饮提升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2016-11-24 16:5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