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彬县寒风凛冽。但义门镇秦家庄互助幸福院里却热火朝天: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该镇首批13户社保兜底户热烈庆祝他们的乔迁之喜。
“我在穷山沟里生活了70多年,如今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新居,搁以前,想都不敢想。”75岁的豆荣激动不已,“还有政府免费提供的大彩电、席梦思、洗衣机、沙发、厨具等,让我们提个包包就住进来,现在的政策真好!”发生在豆荣身上的新变化,只是彬县贫困移民搬迁的一个缩影。
幸福互助院让搬迁特殊群体居食无忧
豆荣所在的秦家庄村,是义门镇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52户149人。这里的群众世代居住在五道梁六条沟,交通极为不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彬县在移民搬迁中坚持靠近中心村原则,在秦家庄村相邻的豆家湾村征地55亩,将两个村子统一规划,建设了颐和花园中心社区。其中,秦家庄村享受互助幸福院“交钥匙”工程的就有21户。
令村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A类低保户、鳏寡孤独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贫困户们真正吃了“定心丸”的,幸福互助院还设立三岗,让他们老有所养;政府兜底,让他们老有所依;文化下乡,让他们老有所乐。
“三岗”中的第一岗是医疗保健岗,设在村级卫生室,负责对幸福院住户建立健康档案,分户管理,定期体检,并联系镇卫生院对住户日常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护理。第二岗是环境卫生保洁岗,此岗挨家挨户轮流,增强互助性和协作性。第三岗是日间照料服务岗,住户每户床头都安装呼叫终端,与附近卫生室、便民中心绑定,住户一个电话,5分钟内便可享受业务代办、医疗、餐饮等服务。
政府兜底,则主要针对五保户、低保户、鳏寡孤独户,对符合兜底户条件的都纳入社保兜底范围,享受民政各项相关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则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配套产业项目,使他们自力更生,激发生活信心,实现“老有所依”。
文化下乡则要求,农村基层党建活动每两月需搞一次文化娱乐进阵地活动,同时,社区服务中心还设置便民服务窗口、党员活动室、亲情连线室等,体现“老有所乐”。
商品房去库存与搬迁贫困户获双赢
“我俩一直在县城打工,老早就想着让孩子来县城上学,但经济上不允许。现在好了,房价不但降了,政府又给补助了八九万元。剩下的部分贷款,政府还全额贴息。”11月11日中午,住在彬县保障房安居小区32岁的搬迁户李丽,高兴地说。
保障房安居小区有商品房房13幢1292套。此前,这里的空房率,也确实曾给彬县整个房地产的库存增压不少。
彬县将商品房去库存和移民搬迁相结合,通过公开竞价,引导开发商最大限度让利群众。还规定城镇购房贫困户除享受7万元补助,财政再奖补县城购房户1万元、城镇购房户0.5万元;避灾群众购房补助4.5万元,进城楼房化安置奖励0.5万元;自筹部分需要贷款的,财政给予全额贴息。
彬县不仅仅采取上述措施只是让贫困移民住进这样的小区,他们先期还在安置社区周边建成了集学前、小学、中学为一体的教育园区、高标准的新区医院、提供日间照料的优抚中心,加之社区同步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建成后,搬迁住户同样可过上下楼梯有照料、出家门能就医、跨马路可入学的舒心便捷生活。
此外,为打消搬迁群众的心理障碍,彬县还进一步针对性地完善了相关社保机制。比如,一举打破了就学区域的限制,让群众子女全部可就近就便入学。再比如,在全国率先出台大病慢性病贫困户医疗救助“十三条”,救助贫困群众392户407人,实现小病新农合、城镇医保,大病慢性病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解决。
“五变”路径让搬迁贫困户能致富
如果说,完善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力的社保机制等,吸引了群众可以“搬得出”,那么,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精准培育产业,则是让搬迁贫困户“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所在。
为此,彬县积极探索“五变”路径,促进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
让搬迁贫困户变身“企业职工”。政府采取让企业免费使用政府所建厂房、缓交土地出让金等措施支持企业,让企业主动开辟岗位,让搬迁贫困户实现就业。比如,彬县与福建长泰县20家企业建立用工关系,转移就业5062人,探索出“以岗定搬、边脱边搬、先脱后搬”模式。新民高端能化园、建材工业园等在建产业园区,可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轻工业园区鞋业基地3个企业全面投产后,也可安排劳动力5000余名。如此,全县搬迁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都能摇身变为工人。
让搬迁贫困户变身“创业一族”。政府成立县群众培训学校,截至目前共培训4期1377人,让每户搬迁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术。此外,政府积极帮助搬迁贫困户申请贴息贷款,引导其在城镇租赁门店、柜台自主创业,确保增收有渠道。
让搬迁贫困户变身“分红股东”。彬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引导搬迁贫困户用产业补助资金和被征租土地入股分红。比如,义门镇中罗堡村生猪养殖示范基地,贫困户以每户5000元政策性养殖扶持资金入股,户均年增收1600元。据悉,目前彬县正积极将这一经验在全县推广。
让搬迁贫困户变身“职业农民”。引进建成韩家中药材种植等基地、合作社,引导有劳动能力搬迁贫困户种植药材等,基地或合作社负责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韩家镇12个村40户搬迁贫困户种植中药材150亩,“钱途”在望。
让群众变身“公益人员”。挖掘公益性岗位360个,优先安置搬迁群众,让进城群众有业就、有钱挣。
“房子有了,现在花椒也栽起来了,再过个两三年,这些小树苗子就能见利了。”11月12日下午,义门镇,置身镇里即将建成的万亩椒园,对于未来的日子,搬迁贫困户房小阳信心满满。 (记者 齐宇强 见习记者 黄香梅 通讯员 席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