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8日电 (耿丹丹)“我原来叫杨京华,因为立志在新疆耕耘奉献,所以改名叫杨耘了。”今年75岁的退休老师杨耘来自江苏南京,今年是她在新疆昌吉的第51个年头。
杨耘老人说:“我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上学的时候得到了国家很多帮助,来新疆也是为了感恩。”
从大学生到“三尺讲台”
工人家庭出身的杨耘因为勤奋努力,从高中到大学一直都有国家助学金的资助。1965年,大学毕业的她响应国家号召,毅然选择了祖国的西北角——新疆。
“那时候从南京到新疆,需要走3天4夜。但我也没有后悔过,是国家培养了我”,杨耘老人说道。
南京农学院毕业的杨耘来到新疆后,作为基层干部,在当时的新疆党校接受培训。不久后,农林专业的杨耘被分配做园艺方面的技术员,教农民们果树嫁接、园林等知识。
1971年,在新疆急缺教师资源的情况下,作为大学生的杨耘到了新疆昌吉,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其实我最初是不愿意做老师的,结果后来却爱上了这个职业。”杨耘老人介绍,就这样,她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杨耘老人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农村教书的那几年,那段日子过得特别满足,特别想做的事就是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很多农村孩子没有自信,那时我在学校会经常给孩子们讲课,告诉他们我也是穷孩子出身,不管别人怎么看你,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杨耘老人回忆。
1973年,杨耘老人随同其他几个教师从农村调到了昌吉市11中,一直教书到1997年退休。
杨耘老人对记者说,20多年里,她什么课程都教过,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学....。。最重要的是在教书育人的几十年了,她很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日子。
退休后的“讲台”生涯
从学校退休后,杨耘老人却没有闲下来,她进入老年大学,组织身边的中老年朋友成立了秧歌队、太极拳队、舞蹈队等,开展文体活动。
2014年6月,杨耘老人所居住的小区成立了新社区,得知社区开办的“青少年微课堂”没有合适的老师时,热心的杨耘老人开始根据社区需要精心备课。
杨耘老人与孩子们谈心、辅导作业、读书、看报、座谈、交流心得体会,给孩子们讲昌吉的变化和发展,教育孩子要爱国、爱疆、爱家乡。
当大家亲切地称呼她“杨老师”时,杨耘老人总是自豪地说:“我的社会活动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热爱的教育工作,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最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2016年3月,她还成为了社区宣讲队中年龄最大的一员,给身边的人宣讲好政策、介绍新疆的变化,讲述越来越好的新疆。杨耘老人说:“我自己是一名老党员,老教师,我做这些事,就是希望贡献我的力量,希望活得有意义。”
热爱公益事业的杨耘老人告诉记者,最近在社区的组织下,她还帮扶了南疆的一个维吾尔族的学生。“明年这个孩子就要考内高班了,我就是想帮助她,告诉她好好学习,要坚持克服困难。”
杨耘老人对记者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边疆,到兵团,到基层,但是基层才是最培养人,最锻炼人的地方。杨耘老人说:“我这辈子就是个新疆人,我热爱新疆,我会在这里继续耕耘和奉献,把爱和正能量传播给每一个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