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的王文涵蔡凌晓夫妇
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人员随叫随到
同样青睐居家养老的还有王文涵、蔡凌晓夫妇,他们居住在碑林区西北大学社区。这对年过八旬的教授夫妇依赖的居家养老方式又是另外一种类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小刘、小王,你们来了,快进屋里来。”见到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刘益榕和王道菊,蔡凌晓老人赶紧招呼两人进门。说起来,他们已经相识一年多了。服务站就设在西北大学社区里,与两位老人的家只隔了两栋楼。老人有三个女儿,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厦门,还有一个虽在西安,可住得并不近。唯一一个在西安长大的外孙女考上了美国的名牌高校,多年前就远赴重洋。可以说,老人身边的亲人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女婿。
2014年冬天,当时83岁的蔡凌晓住院,腰部动了大手术,回家之后很久都无法起身,更别提正常生活了。老伴王文涵比她还大三岁,虽腿脚方便,但也身患多种心血管疾病。女儿除了亲自照顾母亲,还请了保姆在家,总算是熬过了最初的几个月。当时,由碑林区民政局搭台引进社会机构成立的西大社区养老服务站正式启用,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就成了蔡凌晓家的常客。
“不管是推我去银行取工资、去医院就诊,还是帮忙抬东西,只要我们打一个电话,他们很快就来家里了。”蔡凌晓说,在提供生活帮助的同时,养老服务站更给老人们的心里带来慰藉。服务站门口的两张桌子,就是老人们最喜爱的聊天场所。
据西大社区养老服务站站长刘益榕介绍,西大社区共有32栋楼1500户,70岁以上的退休职工有400多人,再加上同龄的职工家属,老年人数众多。除了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组织老人公园散心之外,服务站还为独居老人提供了钥匙托管等免费服务。老人将自家的门钥匙存放在服务站,万一夜间突发心血管疾病,老人们通过关护通手机一键呼叫服务站,夜间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就会立即通知120,同时拿着老人家的钥匙前去开门,争取抢救时间。
同时,一些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老人还可以选择陪护就医、外出用车、家政清洁等低偿服务,每小时费用20元;如果在家不想做饭,打个电话预约一下,服务站专门为老人配制的营养套餐就可以准点送到家,一份四菜一汤的套餐13.5元。
碑林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田新社介绍,对于特困老人群体,近年来,碑林区民政局推出三无老人基础保障行动,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为部分特困老人、失能老人购买康复护理服务和家政上门服务等。像西大社区这样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已在碑林区的7家社区建成使用,均是由政府、社区居委会组织协调管理,引入社会力量承担专业服务,调配养老护理员上门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碑林区民政局在南沙社区成立的碑林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统一协调管理7个社区服务站,依托一家社会养老机构提供专业人员、专业设施,引进智能化的养老系统,通过老人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掌握老人的实时动态、需求,便于统一调配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针对性的养老服务。(2016年10月9日《西安日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