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可以分担的,幸福是可以分享的。新时代的今天,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来标记的;一个城市的温度,是以如何关怀那些生活不幸的人来衡量的。残疾人,占到宝鸡总人口的近 6%,这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在宝鸡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群体能否享受到政策的更多倾斜,社会的更多关怀,正是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中的重要环节。
宝鸡的残疾人是有福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组织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使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然而,客观地讲,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残疾人总体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残联是残疾人的“娘家”,但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绝不是这一个部门的职责。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关爱、理解、帮助残疾人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在出行、就业等方方面面仍有许多地方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这与文明和谐的城市氛围并不相符,甚至格格不入。在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当下,大力促进残疾人康复、治疗、就业等“硬措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建设一个摒弃偏见提倡助残的“软环境”同样必不可少。
哲学家罗尔斯说,社会公正应该是“有利于最不幸者”。从我市近年来实行的一系列对残疾人有利的举措中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残疾人事业的进步,宝鸡的残疾人会越来越有福。(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孙海涛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