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念念不忘的是那一缕怀念的感伤,青年们赞叹于它海量的收藏,孩童们则是被千年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而震撼……场畔,三代人都会惊叹的地方。
剥玉米、抡连枷、摇纺车……
“关中农耕”场景 一代人的回忆“今年可以,除过口粮外,可能还能多分些!”、“我那几个货咥的多,你看今年咋样?”这样的对话,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关中大地上,每天都重复着。宽敞的场畔上,人们要么蹲在地上,嘴里叨根长长的烟锅吸旱烟,要么,腰里扎着腰带靠着黄土墙晒太阳,在碾麦场上,摊场的、翻秸秆的、扬场的,还有小孩子们在麦垛上开心地翻着跟头、踩绳龙、荡高秋、平衡木……
这不是电影电视剧里的场景。在高陵场畔农耕文化博览园里,有一块曾经在关中农村最为普遍的场畔。场畔里还原了五六十年代农耕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场景,在这里人们可以剥玉米、抡连枷、绞风车、摇纺车……通过体验传统农耕生活重温当年的记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的所有生产道具几乎都是收藏的那个时代的实物,斑驳的石磨碾子,伤痕累累的叉车……这些农具上的岁月痕迹让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大生产的年代,回到了满身是土“泥猴”般的童年。
犁地、播种、灌溉……
博物馆里 感受传统农耕的魅力
如果说“场畔”是整个园区的根,那么农耕博物馆就是这里的魂。鸟瞰整个园区,在园区的正中央,有一座特别的圆顶建筑,那就是园区重点打造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大门,二十四块年代不一的石磨排列在两侧,上面篆刻着农历二十四节气,浓浓的农耕氛围,仿佛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了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
看,这是古代夫妻犁地的场景。妻子在前面牵牛,丈夫在后面扶着犁。同比例大小的人物模型和耕牛木偶,搭配着真实的农具,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传统农耕的犁地场景。在博物馆回字型长廊里,木雕、泥塑、农具被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组合出了一幕幕真实的农耕景象。在这里,从犁地、播种、灌溉、除草、收割等农耕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生动地塑造出来,不需要语言的介绍,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传统农耕的全过程。而且,和场畔一样,这里的农耕用具也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实物,有古代的犁、锄头以及木质的辘轳和水车。也有近代的电磨、拖拉机。
数十种特色小吃 馋懒吃货们的福地
看累了,玩累了,这里还是吃货们的福地。润土街,一条被精心打造的仿古式小吃街就在你的身旁。老砖铺就的街道,老井,辘轳,碾盘点缀其中,辅以国槐、泡桐枝繁叶茂,明清风格的土屋排列在街道两侧。再加上各店门前悬挂的幌子、木匾以及叫卖声,让人如同置身旧时的闹市。山西削面、福建馄饨、云南米线、赣北年糕、湖南竹筒粽子都被收录于内。各具特色的美食,飘香四溢,让人瞬间食欲大增。坐在街边的木桌前,点两只高陵特色猪蹄,来一壶米酒,配上一碗驴蹄子面,惬意得很!
记者 苗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