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至5月8日,第十二届“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聚焦核心素养”英语教学研讨会在西安石油大学体育馆隆重举行。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大学区四所成员校的英语教师代表在宋荣老师的带队下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观摩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主维山、张鲁静、鲍当洪、王超、崔旸、田湘军等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专家们围绕本次大会主题“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进行了示范课的展示、说课、点评及专题报告。名师们用他们深厚的理论素养,娴熟的教学技艺,巧妙的教学构思,为参会教师诠释了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真谛。
一、兴趣为先,启发探索之门
如何使儿童愉快地学习英语呢?首先,要求教师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的崔旸老师带来的“Click, Clack, Moo!”一课,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课堂伊始,他向学生展示一本故事书的封面。
T:“What can you see on the cover?”
S1:“Some cows.”
S2: “A duck.”
T: “What else?”
画面中确实有一个老式的打字机,可由于孩子们没有见过,所以说不上来名字。崔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继续发问。
T:“How do you type a letter?”
S3: I use a computer.
T: Yes. But in the old time, we had no computers. We used typewriters. What else can you see?
S1:“A house.”
T: “Whose house is it?”
S4:“Maybe it is animals’ house.”
T: “Great! The barn is a house that animals live in it.”
孩子们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答案,而且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故事里的单词。正是崔老师一步步逐层深入的追问,引起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与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是兴致高昂。
T:Farmer Brown is unhappy. Why?
带着疑问,孩子们仔细听故事,找到了农夫难过的原因:“Cows like to type.”接下来,孩子们又陆续为农夫吃惊、生气等情绪找到根结。直到故事结尾,与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收获皆大欢喜的结局。
在Post-reading部分,他带领学生整体回顾故事,通过师生共同梳理故事内容,整理板书,引导学生以note的方式提出合理需求并使用本课重点句型。“Are there any other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our daily life?”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扩展出用微信等其他方式进行沟通,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体验为重,创造真实语境
新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无奈的接受性学习。故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语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链接文本与学生的背景知识,进一步在语境中加强并丰富学生的词汇学习,关注教学过程中阅读技巧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
来自北京的张鲁静老师为了使学生真正感知到自己所执教的 “I Am Blind”中盲人的不便,特意为每个孩子准备了眼罩,然后给他们一些口令:“ Would you please turn to page 20?”“Would you please read the book?”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作为盲人,生活是多么不便,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的主人公。言为心声,孩子们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It’s hard to read.” “It’s hard to write.”…
同样,来自广东的鲍当洪老师为了配合自己所讲的“The Scarf”一课,特意带来两条围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在热身阶段解决了一些生词。
在报告中,主维山老师还向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韩梅梅出国后,不小心掉进下水道,从旁经过的老外问:“How are you?”韩梅梅忍痛大喊:“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于是本来想帮忙的老外走开了。一个幽默的小故事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了真实语境的学习有多么重要。
三、多重输入,尊重学生感受
小学生比较好动,喜欢在玩中学,学中玩。作为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具有一颗“童心”,甘做一个“小孩子”,走进学生们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而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在故事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声音、图像、动画、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体态语言等多种输入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故事的情境和内容,领会故事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利用富有特色的英语歌曲或儿童歌谣来培养他们的听力,以此带给学生一个活泼、愉快、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就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5月8日,正值母亲节,来自湖南的田湘军老师在课堂上带来的这首英文版歌曲“当你老了”瞬间为全场注入温情,也为他接下来的授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维山老师在讲授“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时,结合创意简笔画和夸张的体态,地道的表达,扎实的基本功,高深的课堂教育机智,充满激情与爱心的教学艺术,打动了在场上课的每一个孩子,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
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和谐、完整的人,必须指向人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追求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生。正如《英语课程标准》所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来自清华附小的黄耀华老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课程构建》报告中指出,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适合学生整体、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
她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1+X”。期中“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两个层次。“X”指向的是与学生个性气质相契合的核心素养,如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等。学校个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体现学校育人特色的必修系列课程;学生个性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众多适合自己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包括特需课程,鼓励学生自创课程。“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既使学生学好国家规定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又能在这个基础上使知识得到拓展或深化,使能力特别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提升,满足学生个性需要。
一次次掌声,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心灵的震撼。短短的三天里,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大学区英语教师代表与所有参会教师一起享受着大师们带来的精神盛宴,体会着他们独到迥异的教学风格,感受着他们细致入微的人文情怀。作为年轻教师,他们将不断丰盈、完善自身,相信通过不懈的探索与钻研,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