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高陵区鹿苑街道何家村的惠兵兵最近心里乐开了花,看着自家平地而起的新房,他高兴地说:“再也不用操心屋外下雨屋内愁了,不是我多能耐,没有区上的帮扶,这房子我一个人盖不起来。”一人独居又身患疾病,如今即将住进新房子,每年还能享受4000多元的惠民补助,自个儿打零工再挣上5000多元,惠兵兵家里的日子有了很大起色。
3201户、1.113万人,是高陵6年前面临的贫困现实。如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高陵区委、区政府把困难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办,摸清“穷根”,对症施策,在“逐户验收、层层公示、市区两级核查、第三方评估”后,2014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部脱贫。
高陵是如何让困难群众一道过上了好日子?在于精准发力。
儿子去世,儿媳出走,留下上学的3个孙子孙女。76岁的文家明却从不长吁短叹。“光靠我和老伴,是给孙子孙女撑不起一片天的。”文家明的大孙女今年大四,上大学后她每年都能从政府领到5000元的资助金,上小学的孙子则一直享受着营养改善计划等补助。看着孙子孙女一天天长大,上学和生活都无忧,老两口也觉着日子有了盼头。如何从根子上断掉贫困?高陵区把教育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在全省率先实施 “十九年无忧教育”,对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进行资助,每学年本科5000元、三年制专科3000元、两年制专科2000元,有效杜绝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困难群众的孩子都上得起学。2013年以来,全区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301人次,发放资助金共计593.4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精准扶贫中,高陵实施了扶贫“雨露计划”,帮助困难群众既“摘穷帽”又“拔穷根”。 五年来,已累计举办培训64场,惠及困难群众5223人,帮助贫困家庭适龄劳动力掌握了蔬菜种植、养殖技术等技能,鼓起了困难群众的钱袋子。作为受益者的赵旗娃对此感触颇深,身患残疾的他过去主要靠种地、捡拾破烂和领取低保金为生,参加 “雨露计划”养殖技能培训班后,在政府的资助下他购买了2只奶羊和5只种兔,修建了羊圈、兔棚,光这一项每年下来就有4000多元的收入。“现在不光基本生活有着落,还能有余钱搞点小产业,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赵旗娃说。
“不落下每一个鳏寡孤独的困难群众,让他们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是高陵区委、区政府的郑重承诺。在施行“造血”扶贫的同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抚养人的特困人员,高陵区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举措,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残疾智障人员的集中供养、居家安养或残疾救助,以及学费资助、医疗补助、危房改造等农村贫困户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10年以来,高陵区已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170套,改造农村危房1009户,发放廉租房补贴、残疾人补贴、各项社会救助资金1.27亿元。
“脱贫不脱手、继续扶三年”“摘帽不摘政策”,去年以来高陵对仍需帮扶的153户提升户继续进行帮扶,按照“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工作要细、责任要实”的要求,“一卡一照两表”全部张贴到提升户家中,发放了便民资料袋,并实行领导包抓机制,通过调查跟踪、动态管理,确保脱贫不返贫,让困难群众告别穷日子,过上好日子。
高陵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把钱给到位不是真正的脱贫,要让每一个困难群众和其他人一样过上好日子,有尊严地生活,才是真正的脱贫,才是真正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