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楼上浇花弄脏了楼下晾晒的衣物,双方言语不让剑拔弩张;结果:握手言和互表歉意……
事件2:父亲儿子闹分家;结果:不分了,父亲觉得对儿子体谅不够,儿子觉得忽略了父亲的感受……
事件3:婆媳因为孩子闹别扭互不理睬;结果:两人有说有笑地回家了……
事件4:远在周至的夫妻分居两年面临家庭破裂;结果:再度牵手,表示“一定好好过日子”……
■记者 周炜
“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何地,最头疼的当属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因为繁琐复杂,且往往纠缠不清,不少人将其列为闲事而不愿插手。但在张家村街道太白社区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深入居民院落,积极排查化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通过“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辖区居民的心田……他们是闲事长协会的26名成员。
浇花水引发楼上楼下唇枪舌剑
“群众生活无小事,看似不大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往往会因为一念之差引发治安案件。”太白社区主任童王勇说,为改善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他们将“敢管事、爱管事、会管事”的社区干部、热心居民及社区辅警等组织起来,成立了
闲事长协会,通过预防和调解专门处理化解比较难缠和棘手的“闲事”,收到良好效果。
“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协会要求成员要经常性地到院落里走走。”童王勇说,遇到乱堆乱放、乱停乱放或其他不文明现象,“闲事长”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批评教育并纠正。发现苗头,“闲事长”要及时介入化解避免扩大。一次,闲事长成员赵宇和杨凡“走”到南院二号楼时,听到楼上有住户激烈的争吵,两人连忙上楼。原来楼上人家在浇花时,无意中将泥水溅在了楼下晾晒的新被褥上。发现这一情况,楼下连忙找到楼上理论。其间,因为楼下言语不当,原本还觉理亏的楼上脾气也上来了。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唇枪舌剑很快引起居民围观。
听清事情原委后,赵宇和杨凡连忙将两家人请到“闲事长”办公室。经过1个多小时耐心劝说,楼上表示愿意给楼下拆洗并重新缝制被褥,楼下则对自己得理不饶人的行为表示歉意。握手言和之后,楼上表示今后在浇花时会注意观察楼下情况,尽量避免给其生活带来不便。投桃报李,楼下婉拒楼上为其拆洗被褥。
类似的,还有一户人家冬季在烧钢炭炉子取暖时,楼上认为炉灰飞上她家阳台,并将晾晒的衣服都熏脏了。对此,楼下认为楼上是借机找事。经过调解,楼下采取在炉灰上浇水的措施防范,并减轻了捡拾炉灰的动作。随着飞灰减少,楼上楼下很快恢复和睦。
家庭矛盾以情理批评教育为主
“过去没有闲事长协会,遇到事情居民都是自己处理,期间难免有过激言辞或行为,事情过后往往还有积怨。”童王勇说,自从有了闲事长协会,尤其在妥善处理过几起有影响的“大事”后,闲事长协会在社区已经人人皆知,遇到问题大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闲事长。
因为儿子和自己闹分家,辖区一老人找到闲事长协会寻求帮助。根据老人自述,他和儿子同住一室,但儿子却不关心自己,也不陪自己说话。儿子则认为自己工作忙,回家只想清静,哪有工夫跟父亲说话。时间一长,父子俩便互相赌气。忍无可忍,儿子提出分家。经过调解,老人才知道是自己对儿子体谅不够,儿子也觉得自己忽略了父亲的感受,双方表示以后要多沟通、勤交流,增强理解。
婆媳矛盾自古有之。但对居民刘女士来说,丈夫常年在外,她和婆婆之间的小矛盾,因无人调停似乎无解。随着婆媳矛盾日趋紧张,婆婆便在院内向邻居诉说媳妇的种种“不是”。看在眼里听到耳中,媳妇则认为婆婆“扬家丑”有损自己形象。一度两人互不理睬,动辄大吵大闹。僵持不下,两人找闲事长“评理”。经过劝说,婆婆明白了有矛盾要多和媳妇沟通,而不是向外诉说;媳妇则表示有空会帮婆婆多干家务,争取老人理解和体谅。
类似的还有一对婆媳因为“养娃”发生矛盾。经过调解,媳妇同意借鉴老人养娃的经验,老人答应以后带娃到正规医院治疗。话说开后,两人有说有笑地回家了。
“闲事长”影响大了有人慕名而来
“闲事长协会填补了市、区社区民间调解组织的空白,对创建平安社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童王勇说,闲事长协会成立5年来已成功调处家庭矛盾、化解邻里纠纷122起,跟踪回访122起,调解排查率和成功率均为100%。
随着闲事长协会影响逐步扩大,社会上许多人甚至带着矛盾纠纷慕名来访,寻求帮助。其中,有对周至夫妇,因和别人合伙做生意发生矛盾,继而引发家庭危机。二人互相猜忌,由小吵小闹发展到家庭暴力。分居两年,家庭面临破裂之际,妻子从周至赶来向闲事长协会求助。经过童王勇、姚毅、褚宝红、史荷英等成员3个多小时的劝说,夫妻二人再度牵手,并表示“一定好好过日子”。据了解,除了这对周至夫妇,到闲事长协会求助的还有来自雁塔、莲湖和高新区等地群众。随着外来求助者络绎不绝,闲事长协会已成功从社区延伸至社会。
“如果说,法官用法锤伸张正义,公安干警用铁拳维护安全与稳定,我们的调解工作要像春风细雨般滋润千家万户的心田。”童王勇说,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方式,完善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让闲事长协会逐步成长为维护社区稳定、构建和谐的第一道防线。(2016年3月4日《西安日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