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窗前把书念,姐姐一旁把线穿,母亲机杼声不断,一家辛勤非等闲……”伴随着文武场面,郭杜街道羊塬坊村秦声文化大院里,吼起了粗犷的大秦腔,农家人上了舞台,走起台架,甩起水袖,台上演的,台下笑的,相映成趣。春节期间,我区15家农家文化大院好戏连台,农民文艺汇演、书法作品展、泥塑、红色经典收藏等体现民族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在大院精彩上演……
小舞台演绎“大人生”
羊塬坊村秦声文化大院设在村民米亚娟的院子里,每次大院有活动,米亚娟不但要导演还要上台演出,是最忙碌的人。关键是太爱这一行了,米亚娟说,她从小酷爱音乐文化工作,多年来经常参加省、市区有关戏曲赛事,并擅于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周边的文艺爱好者经常到大院编排节目,现在,大院建有固定舞台,购置了灯光、音响、乐器等道具,坚持每周固定时间为群众演出。
“村里办起文化大院,给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技艺的舞台。大家没事就来大院扭秧歌、敲锣鼓、唱秦腔,业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现在打麻将、闹矛盾的现象少了,羊塬坊村秦声文化大院负责人王政民高兴的说。
“泥腿子”成了艺术家
在郭杜杜回村简管奇文化大院,乡亲们欢聚一堂,参观民间艺术家简管奇制作的泥塑、根雕及各类文化收藏。“真不敢相信,能在自己门口看到这样的艺术品。”村民王志芳望着眼前栩栩如生的根雕和泥塑赞叹道。在大院二楼的陈列室里,简管奇正在为乡亲们讲解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让村民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十里八村的乡亲在感受“文化大院”的同时,无不称赞他是一个“泥腿子”艺术家。
简管奇告诉记者:“开始就是觉得咱农村经济好了但是文化非常贫乏,就是奔着这个念头,在自家院落办起了文化大院。我会做泥塑、根雕,会拿电烙铁烫画,自学了架子鼓、电子琴、口琴等乐器,我自己有这特长,希望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更多的村民,让大家多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带动咱父老乡亲保护、发展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色收藏现终南
引镇新贯寺村的终南小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收藏馆。在文化大院,无论院门、墙上或是走廊过道,随处可见各种伟人照片、革命标语。而房间内更是令人惊叹。这里收藏着革命领袖各个时期照片近万张,中国近代史料、图书15000余册,收藏毛主席纪念章5000余枚,还收集有各种材质的伟人像,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聚集地。
春节期间,前来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人络绎不绝,终南小筑文化大院主人尤民虎如数家珍地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自己的收藏品领袖图片记录的历史事件,翻腾着他三十多年的收藏故事和几万件藏品。终南小筑也从一个收藏个人爱好的地方,变成了群众经常光顾的文化大院。
“草台班子”受青睐
“2005年的时候,我和十几个村民组成了唐苑秦腔自乐班,这一唱就是十年!”在滦镇街道内苑村唐苑文化大院这个演出团体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鲍海民是这个自乐班的班长,他家的院子也就成了自乐班活动的场所。开辟包括舞台,化妆间、演员休息室等近5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购置了灯光、音响、乐器等道具,坚持每周定时为群众演出。
除了四邻八乡爱好者踊跃登台献艺外,鲍海民还从民间挖掘了不少的演出人才。李淑娟就是一名专业秦腔演员。“我在这儿演出有一年多了,在后台,李淑娟边化妆边对记者说“乡党们都爱看戏,喜欢这些‘草台班子’,我会使出拿手好戏展现给大家。”
舞台上的表演精彩迭出,观看的群众也是笑容满面。作为文化大院的“娘家”,区文体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群众有迫切的文化需求,还有这么高的热情,我们政府部门就是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为他们解难题,提供服务。让他们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传颂邻里和谐。春节期间,陆续对15家文化大院授牌,将来还会组织文化大院之间多交流学习,不光请懂戏的行家来跟大家交流,还会根据需求帮乡党们配送乐器、书籍,协调场地培训,让咱们的群众文化活动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