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底完成脱贫任务。三年来,全市围绕这一目标,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主渠道,全力推进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和政策兜底五大工程。实现了从单一扶贫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的转变;实现了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的转变;实现了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对接的“三个历史性转变”。贫困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增长幅度超过当地农民人均水平。
高陵区作为西安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向北拓展的主战场,通过第三方核查,率先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为此,记者专访了高陵区委副书记、区长范九利,看高陵区如何做好扶贫文章。
记者: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贫困的区县、乡村,被称为插花式贫困地区。高陵区属于插花式扶贫的典型区县,通过三年扶贫攻坚战役,高陵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范九利:2013年,我们对全区19.42万农村人口进行了入户调查、统计分析和识别,确定出我区农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共计3201户和1.113万人,分布在除泾渭街办外的7个街镇(管委会)的76个行政村,属于插花式贫困。高陵区三年扶贫攻坚战打响。
截至目前,经第三方评估算账,这些家庭人均年收入均达到3200元以上,在全市7个涉贫区县中率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扶贫攻坚任务。从最新统计的高陵区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2013年为2.14∶1,2014年为2.1∶1,2015年为2.08∶1,城乡居民收入比呈逐年缩小的趋势,这得力于我们对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政策;也得力于我们持续投入财力用于扶贫攻坚,并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
记者:通过“逐户验收、层层公示、市县两级核查、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高陵区已完成我市三年扶贫工作计划,在全市率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亮点做法有哪些?
范九利: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而言,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在这方面我们优先抓好两个“精准”,即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首先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的管理体系,实现精准扶贫。我们制定了高陵区农村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机制,区委成立3个督导组,对全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督导。在脱贫工作中,坚持帮扶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精准扶贫工作管理体系。
其次是,做到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做好精准脱贫。用“两联一包”扶贫模式,力求精准滴灌,采取救济式与开发式相结合的扶贫策略。在此基础上,建全街镇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直接入户进行精准识别及动态监测。围绕学费资助、医疗补助、养老金增发、危房改造等农村贫困户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持续改善贫困群众民生状况,做到了精准脱贫。
在脱贫成果验收时,我们对照底册对辖区所有低收入农户进行重新摸排、入户核查算账,重新建档立卡3240户11292人,入户如实填写调查表,实行五方签字负责制:户主、小组组长、村委会主任、街镇(管委会)长(主任)、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分别签字,层层公示。最终核算,这些家庭人均年收入均超过3200元,实现了全部脱贫的目标。
记者:我们知道高陵区已连续八年成为“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成功实现经济“农”转“工”。高陵走出了一条县域社会综合改革的“高陵模式”,成为实现率先脱贫的推动器。请您谈谈“高陵模式”探索形成过程。
范九利:10年间,高陵经济社会历经数次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不断投入更多财力用于扶贫攻坚,用于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扶贫专项资金,按照分类帮扶的原则,用于无监护人的残疾智障人员的集中供养或者居家安养、其他残疾智障人员的残疾救助及危房改造、学费资助、医疗补助、增发养老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扶持产业、帮助创业、组织就业等相关工作,走出一条特有的“高陵模式”,成为全区率先实现脱贫的助推器。
通过各项惠民政策兜底、社会帮扶等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为内容的“两不愁、三保障”。
记者:高陵下一步如何巩固脱贫成果?
范九利: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效体制机制,按照“脱贫不脱手、继续扶三年”和“摘帽不摘政策”工作思路,继续推进我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有效有序开展,确保全区脱贫农户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今后,高陵区将继续对帮扶的低收入农户进行调查跟踪,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