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小石子太多, 长时间的剐蹭让铁锹刃明显钝了起来, 铲了1个多小时的路肩, 这种机械式不断重复的动作, 让61岁的王三社感觉胳膊有点酸痛。趁着想歇一会儿的空儿, 王三社蹲在路边, 用砂轮使劲打磨着铁锹, 只是一个不小心左手划过锹刃, 拇指处顿时一道口子。做了20余年的养护工作, 也许是习惯了这种” 意外 “, 王三社用食指按住伤口, 见血不流了, 他拍拍屁股上的土又去干活了。
“路大伙儿都要走, 养护好了出行都方便。 ” 王三社说道。在阎良像王三社一样的农村公路养护工有60多名, 修路、 铺路、 铲草、 清洁……每天每个人要养护3公里的路面, 如果按照每年至少工作两百天, 一年一个养护工就要养护600余公里的路面。1月14日, 记者走基层, 讲述农村公路养护工背后的故事。
寒风中, 养护工们满头是汗
1月14日上午10:00, 关山水寨至北屯腰张19.88公里的水腰路上, 三名身着橘红色马甲的养护工正在路边铲除杂草。因为前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雪, 天空显得格外蓝, 行道树掩映下的水腰路透着一种农村公路别样的” 美” 。冷风中棉衣还大大地敞开着, 满额头的汗珠, 陈喜明低头挥舞着铁锹, 偶尔他会抬起袖子抹一把额头的汗。做了4年的养护工作,35岁的陈喜明是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 干起活来, 他特别卖劲儿。每天工作8个小时, 遇到抢修路面加班加点, 常常工作10个小时, 甚至通宵加班也会遇到。
为了路面工作的安全, 陈喜明身后摆放有明显的的警示标志, 不远处62岁的张兴财和66岁的谢东京也正在清理路旁的杂物。
“干开活就暖和了, 你瞧咱身上都出水了。 ” 张兴财做养护工有7年了, 因为家离这里有4里多路, 早上吃过饭再出门, 这一天他要从上午10:00一直干到下午4:00, 中途不再吃饭了, 因为天冷不容易渴, 张兴财说他也不用带水, “闲下来也慌得很, 不能光呆在家里打牌呀, 就当锻炼呢! ”
铺路辛苦, 养护工说养好路最开心上午11:00,17.2公里的阎油路上,王三社和工友马丁友相互配合正在一起干活。铲平路肩, 这是养护工作中最常做的一项工作, 因为如果路肩太高, 造成排水不畅, 积水最容易损坏路面。
“我腰椎、 颈椎都没问题好着呢! ” 马丁友49岁了, 干了20多年, 他骄傲地称自己是养护工中 “年轻一族” , 阎良的所有农村公路, 他都养护过。只是他的家在20多里外, 每天他都是骑着三轮车来干活地点的。 “有一次中雨的时候, 我穿着雨衣雨鞋, 在路上进行自己该做的养护呢! ”
“其实铺油的时候才更辛苦呢! ” 王三社停下手中的活儿, 拍了拍手套上的泥土。因为沥青需要趁热铺, 凉了车一压就散用不成了, 王三社记得夏日三伏天那会儿, 站在160多度的沥青车上, 脚下垫着两块砖, 一铁锹一铁锹铲沥青, 那一次预报会有白雨,16位养护工连夜铺路养路, 就怕大雨下来整车沥青会废掉。 “滚烫的沥青把手上烫泡都是常有的! ”
认真修机器, 养护工也懂技术中午12:00, 阎良路通养护中心, 几名养护工正在维修一台沥青搅拌机, 据说是这台机子已经工作了20多年, 整个连接系统磨损较大, 工人们已经修了半个月的时间。
58岁的王平安和67岁杨随平满身的土, 钻进机器底部正在查看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一会儿用扳手敲敲这儿, 一会用钳子拧拧那儿, 大概是对这台老机子太有感情, 两个人修得特别仔细, 他们身边,69岁的王焕义不停地给递着各种工具。
“农村公路的养护还要靠这个铁家伙呢! ” 因为机器故障较多, 很多时候, 养护工们还需要爬到2米多高的机器上部进行检查, 更换各种零件设备, 常常检查完的时候, 都已经满脸是油是土了。阎良农村公路管理站陆续更换了5任站长, 但王焕义一直在这里坚持干了20余年, 说起这, 他显得特别骄傲和自豪。也许是常年的体力劳动, 让已近古稀的王焕义身板看着特别硬朗, 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拿起面罩和焊枪, 工作中的王焕义似乎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
(冯长涛 王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