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学习巷社区主任白秀兰的名字,在桥梓口回民街一带是无人不晓。因为十多年间,她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居民认作自己的孩子。如今她已经是73岁的老人,但仍然在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她深深爱着居民,居民们也离不开她。
她自己垫资建社区办公楼
在桥梓口学习巷内,有一栋3层高的楼房,门口悬挂着“学习巷社区”牌匾,房内干净整洁,房间众多,设有便民服务大厅、青少年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警务室、医务室、微机电教室、图书阅览室、老年大学等等。这栋社区办公大楼面积约560平方米,建于2003年。
说起这超前规模的社区办公大楼当初是如何修建的?居民说,这是社区主任白秀兰一手设计、垫资修建的。当时白秀兰看到社区租住在一间简陋的房间,给前来办事的居民带来很大不便。于是就想着给社区盖楼,白秀兰多次上街办反映情况,去民政局求助。最后,她个人又从家中拿钱先垫资修建社区办公楼。
白秀兰原本是学习巷的居民,她为人谦和、又有副热心肠,所以从2001年成立社区时,她就被居民选举为第一任学习巷社区主任。
居民说,为了节省开支,白秀兰请人来免费设计,一砖一瓦她都与商家磨嘴皮子砍低价。最后,一栋原本需要50多万元的3层房屋只用了32万元。“你看看现在我们社区功能配套多齐全,很多社区至今都没有达到,我们早就有了。”居民说。
找工队当监工 改善居住环境
学习巷社区地处闹市中心,辖区几乎全是两三层高的民房,由于环境封闭,发展空间小,基础设施差,居民吃水成了难题,如果家中水压低,就得去外面的公共水站接水。居民用电电压还经常不稳,最严重时,晚上灯光弱得像萤火虫,就连电扇也带动不了。厕所下水管被堵,居民经常排队去公厕方便。各条小街道全都是土路,当时还被戏称成“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
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硬化改造道路,白秀兰自己找来施工队,还自己充当监工,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辖区一条条土路都变成了结实的青砖路。居民再也不担心下雨天泥泞难行了。在改造下水管道和电力线路时,她多次找到相关部门,下水管网及用电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厕所堵塞,电力不足的问题了,整个辖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居民说受到很多优待 过得很舒服
学习巷社区辖区以回族人居多,也可以说是一个回族社区。社区有人口10700人,常住户3600余户、流动人口2000余人。汉族人口仅占了20%。
60岁的汉族居民邢欣智说,他是这里的老住户,自打成立社区以后,居民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社区,社区也经常来慰问及关心居民。这些年下来,他这个汉族人生活在回族的社区里,社区的天平反而总是倾斜向着汉族人。“每次发东西或者慰问,社区总是汉族人优先,年终的救助也是先紧着汉族人。如果有两个孩子要入托、入学,但名额只有一个,不用说社区一定先让汉族学生优先。”邢欣智说,居住在回族圈里,他并没有感觉到一点不平等,反而受到了很多优待,过得很舒服。“社区说了,回族在全国属于少数民族,政府给予了不少优待。所以我汉族人在这个回族社区,就是少数民族,也应该被优待。”邢欣智说。
只要白主任出门 三轮车司机抢着拉
社区工作人员丁涛说,白秀兰主任每天早晨7点30分会出现在社区办公大楼前。开门、分发报纸、做工作计划。她已经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居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居民任爱琴说,社区谁有困难,大家都找白秀兰主任,因为在居民看来,白主任没有解决不了的难事,没有她断不了的家务事。居民马云虎说,白主任对居民很用心,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她工作起来就是没黑没明、没迟没早、没完没了。因此受到了居民的喜欢,在这一带只要白主任出门,三轮摩的司机总是抢着要拉她。无论白主任在回民街道哪家馆子吃饭,总有人想为她埋单,但只要白主任知道了,总会被她婉言拒绝。“人家都说父母健康是子女的福,在我们社区居民眼中,白主任的健康就是我们社区居民的福。”马云虎说,所以看到西安晚报联合阿里公益寻找社区最美主任,居民就想到了白秀兰主任。
提起居民的赞扬,白秀兰红着脸说:“能得到居民的认可,是她最大的欣慰,累也是值得的。自从退休当上社区主任,我反而觉得不老了,有使不完的劲。只要我还有力气,对群众的服务就没有尽头。”白秀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