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
航 飞 社 区 有这样一个好儿媳郭云, 她是西飞公司45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善良、 知书达理的郭云和丈夫结婚十几年,与公婆一直相敬如宾, 婆婆和邻居聊天时经常夸赞自己的好儿媳。
2013年7月,公公患肝癌在医院做手术, 在住院的二十天时间里, 白天郭云多半一人承担起了伺候公公的重任, 喂药、 喂水、 喂饭、洗脸、 洗脚、 擦洗身子、 端屎端尿……同病房的人都被她的行动深深感动。同年9月, 婆婆感觉身体不适, 去医院检查患了直肠癌, 需要马上手术, 郭云在医院又守了十多天, 家里医院两头来回跑, 既要管孩子还要及时到医院伺候婆婆。婆婆出院后, 上夜班时, 白天休息在家就变着法的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天好的话, 还要推着轮椅陪老人出门晒晒太阳, 上白班时, 下午下班后烧水给老人洗脚、 按摩, 陪老人聊天, 半夜还要伺候老人起夜, 小区居民都夸郭云孝顺。郭云的所作所为, 深深得感动着老人, 与邻居聊天时, 婆婆总是激动地向人们这样说: “我虽然身体不好, 但我命好, 有这样的孝顺的好媳妇, 是我这辈子的福气啊! ”
王艳亭
今年43岁的王艳萍, 是凤凰路荆塬社区居民, 在平时的生活中她能模范践行家庭美德, 侍奉公婆,孝敬父母, 扶助丈夫, 抚育子女, 邻里和睦相处, 是大伙公认的孝亲敬老模范。
她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人, 在面对丈夫下岗的时候, 她一边鼓励安慰丈夫, 一边照顾家里两位老人。屋漏偏逢连夜雨, 年迈的婆婆患上了慢性支气管哮喘, 婆婆哪不舒服, 身体瘦小的艳萍就要帮着翻身,擦身子, 还要给婆婆端屎端尿。伴随着女儿的出生, 艳萍既要照顾宝宝, 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一天天下来, 艳萍人瘦了一圈, 看起来更单薄了。可看着婆婆公公逗着女儿嬉戏的场面, 艳萍还是一脸的幸福。2013年婆婆因病去世, 公公伤心过度, 一度精神萎靡。艳萍每天要陪公公聊天, 悉心照料公公的饮食起居。
十几年来, 艳萍的家里从未发生过争吵, 也从未和邻居发生过冲突, 她用自己孝老、 敬老、 爱老的实际行动默默的感动着周围的人, 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 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亲情的伟大。
李艳玲
11年前, 虽然经过她的精心照顾, 但病重的婆婆还是离开了她;7年前, 为了能让公公安度晚年, 在她的鼓动下兄弟二人为老父亲找了老伴, 开始了幸福的晚年生活;2年前。为了方便照顾, 她又将重病的父亲接到了自己家。这位在16年里连续照顾了三位老人的好儿媳、 好女儿就是家住阎良区新华路街道同飞社区的李艳玲。
1999年, 常年多病的婆婆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进了医院, 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婆婆, 也为了能让家里其他人安心上班, 她毅然在婆婆住院期间放弃生意一心一意的在医院照顾。由于李艳玲的精心照顾, 老人很快出了院, 但不久后发生的另外一件事, 使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公公贷款买的运输车在一次运输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 这使家里一下子负了20万的外债。天文数字的外债一下子击垮了公公, 婆婆也因为受了打击病情进一步恶化, 为了能给婆婆买好药, 李艳玲多次跑回娘家、 亲戚朋友家借钱, 为此也遭受了很多的白眼。
艳玲常说: “我们要本这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的态度, 本着吃亏是福的心态, 这样才能处理好他门兄弟之间的关系。"
张海亭
今年44岁的张海亭是新兴街道办井家村郭家组人, 她十几年如一日, 细心伺候公婆, 深受左邻右舍的赞扬, 村里的人提起她, 没有一个不夸她是孝敬公婆的好媳妇!
公 公2009年患食道癌, 在唐都医院做了切除手术, 住院十多天时间里,张海亭日夜陪伴在公公身边, 为公公端屎端尿, 刚开始公公还觉得不好意思, 和儿媳妇毕竟男女有别, 可海亭说: “爸, 这有啥呀, 您就当我是您闺女。 ”
在照顾公婆的同时, 她还要照顾身患高血压的母亲, 经常是公婆和母亲家里两边跑。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 他和丈夫务了十多亩大棚菜, 忙的时候, 恨不得一个人分成十个人。可是照顾全家老小的海亭却没有一句怨言, 面对别人的称赞, 她总是淡淡地说: “我只是在尽儿媳、 女儿、 妻子、 母亲的责任” 。
20多年来的平凡生活中, 付出了常人难以相像的辛劳, 额角的皱纹, 头顶的白发记录着所有, 但她乐观地接受这一切, 没有和公婆拌过一句嘴, 这一大家子在这个明事理、 聪慧、 勤劳的儿媳的经营下生活的非常幸福。
刘民权
延凤社区的刘民权, 用无微不至侍奉父母的实际行动, 诠释了人间 “孝” 的真谛。2002年, 在家排行老大的刘民权就把体弱多病的父母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经常是为不耽搁上班,6点就开始和妻子一块为父母做饭, 收拾屋子, 晚上下班回家,又是帮妻子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 又是陪着两位老人在小区里散步, 直到给老人洗完脚服侍老人上床睡觉。2003年还未到退休年龄的刘民权办了离休手续,开始一心一意在家服侍父母。2013年元月, 父亲因糖尿病重抢救无效去世, 母亲由于伤心过度, 也患病住了医院。刘民权是一边处理父亲的后事一边照顾母亲, 终于好转出院回家。可是当年10月,母亲又因体弱摔了一跤, 造成腿骨折, 因为不能下床, 刘民权害怕母亲生褥疮, 他就坚持每天给母亲擦3遍身子、 按摩2个小时。几年前, 刘民权的妻子患上了脑梗, 有时也需要人照顾, 所以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了刘民权一个人身上, 但刘民权从来没有给抱怨过什么, 每一天都是高高兴兴的照顾着一家人。
尤翠丽
1982年,22岁的尤翠丽自从嫁到现在的这个家,她就把自己的一片真情投入到并不 富 裕 的 家 中 。1998年, 公公突患食道癌, 她为了让公公早日康复, 每天无论做生意、 做家务多忙多累,6点便起来给公公做饭, 总是想方设法换着花样调剂公公的胃口……一晃就是17年。公公逢人便说: “我儿媳妇待我比亲闺女还亲。 ”2006年婆婆得了脑梗, 她不得不放弃了生意,专心在家伺候两位老人。婆婆和公公饮食爱好不同, 每顿饭, 既要有公公喜欢吃的, 也要有婆婆喜欢吃的。
30多年的时间里, 公公婆婆先后在医院住了好几次, 食道癌手术、 胆结石手术、 脸部肿瘤手术、 胃出血手术等等, 她总是在医院跑前跑后、 干这干那, 同室的病人都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 公公婆婆也常感动地说: “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 ” 如今, 两位老人都已80多岁,身体硬朗、 精神舒畅, 邻居都说他们有福气, 公公婆婆总说: “都是媳妇照顾的好” 。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村上的 “好媳妇” 。
杨淑华
家住新华路街道办兴飞社区的杨淑华, 是西飞公司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 婆婆今年九十八岁, 年岁大了行动不便, 而杨淑华的丈夫在西飞公司上班, 每天早出晚归, 所以照顾婆婆的重就落到了杨淑华的头上。杨淑华每天默默无闻、 勤勤恳恳地重复着洗衣、 做饭、 收拾屋子……从不让婆婆热着、 冻着, 每年都给婆婆添置新衣, 把老太太打扮得干净利落, 一日三餐亲自喂婆婆吃饭, 有时晚上婆婆腿疼,杨淑华就给婆婆揉腿揉背。婆婆年轻的时候喜欢干净爱洗澡, 现在年纪大了杨淑华就给婆婆洗澡, 婆婆个高体胖, 她总是小心翼翼, 轻手轻脚的轻洗细搓, 每次都累的满头大汗, 浑身酸痛, 但她毫无怨言, 继续为婆婆洗的舒舒服服。虽然这些年的辛苦操劳让杨淑华很累也很疲惫, 但她从来也没因自己累而少关心婆婆一点点。杨淑华事无巨细、 无微不至的的照顾婆婆, 待婆婆比亲妈还亲, 让婆婆常对外人说: “我的亲闺女都没这样为我做过, 谁家儿媳妇也没俺这个儿媳妇好, 俺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 ” 。
朱 斌
今年37岁的朱斌是一飞院的职工, 他的家庭是一个平凡幸福的大家庭, 和父母同住, 父母是退休职工, 岳父岳母及侄子也从东北农村过 来 一 起 生 活 。和大多数家庭一样, 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 不平凡的是他们全家一直以来互帮互助, 和睦幸福, 深受邻里同事的好评。
朱斌和妻子李静都是一飞院的职工, 两人互敬互爱, 相敬如宾, 孝顺父母。李静的父母远在东北农村老家,2012年12月, 李静的父亲先后查处了糖尿病、 脑血栓、 直肠癌等疾病。为了让岳父亲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朱斌和李静商量后, 在春节前把岳父岳母还有小侄子接到阎良来生活。春节后岳父在医院做了切除手术, 并进行了6个疗程的化疗,那段时间他们就是家、 单位、 医院三点来回奔波。朱斌总是简单的一句话: “她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 。他们每天除了照顾女儿, 还要照顾比女儿大一岁的侄子,负责两个孩子的生活、 学习。这样的生活虽然很辛苦, 但他们非常快乐。如今大部分家庭都呈现出 “4-2-1”结构, 独生子女需要孝敬双方父母。朱斌、 李静八口之家其乐融融, 令人羡慕。真情相助是金钱买不来的, 真心孝敬双方父母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