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流年:“高桂滋公馆”记忆(碑林记忆)

2015-09-25 11:09  兵马俑在线

■张艳茜

西安市建国路83号的“高桂滋公馆”,曾经是一座由前院西式主楼与后面三座相对独立的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主楼与三个四合院间相通相连,每个小院有各种名贵树种——紫荆、海棠、丁香、腊梅、白玉兰、合欢树等等,悠然自在地生长在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中。

“高桂滋公馆”的主人为曾率部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国民党军抗日将领高桂滋。1933年,在参加了长城抗战之后,高桂滋在西安选中了建国路启新巷(今建国二巷)一带,要为自己建一所比较合意的房子,以供日后长久居住。恰巧“高桂滋公馆”与南面的“张学良公馆”成为邻居。

“高桂滋公馆”尚未完全竣工时,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这起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也使“高桂滋公馆”成为万人瞩目之地。“西安事变”发生两天后,“高桂滋公馆”住进了第一个主人——蒋介石,蒋是由新城大楼被转送到“高桂滋公馆”住下的。当时出于安全考虑当然是最主要因素——“高桂滋公馆”与“张学良公馆”相邻,而这里暖气设备的先进程度,当属西安最好的。时值冬季,在高桂滋公馆的主楼东耳房住了十一天的蒋介石,心理上的痛苦煎熬是肯定的,但是身体上并没有因此受冻而感觉不适。

如今,“高桂滋公馆”主楼的正面墙上,挂着一块字迹已显斑驳的木牌,写有公馆的简介:

高桂滋公馆位于建国路,始建于一九三三年,为国民党军八十四军军长高桂滋将军公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西安事变中被扣的蒋介石由新城大楼转迁至此,十二月二十二日,宋子文、宋美龄兄妹抵陕后在此,向蒋介石报告了南京政府的情况和蒋商议,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的意见。十二月二十五日晚,周恩来在宋氏兄妹陪同下在这里与蒋会晤,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六项协议,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牢靠的基础。

高桂滋公馆,是西安事变重要的旧址之一,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高桂滋公馆”主楼阶梯旁边,立了一块刻有“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石,字迹同样斑驳不堪。

“西安事变”六十年后的1995年夏,蒋介石住过的“高桂滋公馆”东耳房,成为一个有着极高声誉作家的办公室,这个人就是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而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陈忠实。陈忠实曾撰写一篇散文《办公室的故事》,讲述了发生在高公馆、发生在公馆东耳房的故事:

蒋介石虽然在高公馆住了只有11天,却发生过许多历史性的情节和细节。他刚被转移到这个东耳房,张学良便从他的公馆赶过来看望,一副毕恭毕敬的军人礼仪。张学良连叫几声“委员长”,蒋介石不仅不搭话茬儿,裹着被子蒙着脑袋连脸也不露给他看。此前,送过来的饭食也不进口,一副绝食抗议的样子。

高桂滋本人在高公馆居住的时间极为短暂,1950年高桂滋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西北农林部副部长后,住回了高公馆。1951年他将高公馆作价15亿元(旧币,约相当于人民币15万元)捐献给国家,并用此款购买了一架战斗机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此后,“高桂滋公馆”先后成为西北妇联、中苏友好协会等机关团体的办公地点。1954年,这里成为刚成立的陕西省作家协会的办公地点,1956年4月1日省作协的文学月刊《延河》创刊,编辑部也在“高桂滋公馆”内办公。

“高桂滋公馆”这个院落,在1956年到1966年,门牌号是建国路7号,那时在院子里办公的陕西省作家协会,还被称为“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1966年“文革”爆发后,省作协被赶出“高桂滋公馆”,迁往西安市东木头市172号。而这里的门牌号则改为建国路73号,高公馆进入了一段长达八年,极为黑暗的历史。其时,高公馆的主楼底层成了关押中共西北局“走资派”的地方,刘澜涛、舒同、刘文蔚,包括当过副总理的习仲勋等都曾在此关押。

1976年笼罩在“高桂滋公馆”的阴霾逐渐散去,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了。高公馆与陕西作家们一起,共同迎来了政治的春天和文学的大丰收季节。

1976年7月,陕西省作家协会从西安东木头市172号,重新回到建国路“高桂滋公馆”。

许是为洗刷掉“73号”的血泪与污秽,此时的门牌号已改为建国路71号,陕西省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也从这一年的7月,刊名由《陕西文艺》重新恢复为《延河》。老式的大院门口,一边是挂着“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的木牌,另一边水泥门框上刻着“延河文学月刊社”的刊名。

那些常在报刊书籍上见到的大名,如胡采、王汶石、李若冰、杜鹏程、路遥、陈忠实、王愚等著名作家以活生生的形象,行走在“高桂滋公馆”的大院里。这些作家们看似很平常,他们有着普通人一样的笑容,高兴时开怀大笑;他们也有普通人一样的情绪,激动时亦慷慨激昂;他们穿着朴素,走在街上,不点破身份,很难将他们和著名作家联系在一起。在高公馆日渐破旧的房子里,他们聚在一起谈文学、谈时事、谈足球、谈家常,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简陋的写字间,坐在嘎嘎作响的旧式藤椅上,伏向漆面斑驳的写字台。那时,跃然纸上的文字,就使他们大不一般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睿智,他们创造的形象,随同着他们的文字跳跃着,高大着,丰满着。一个一个丰硕的创作成果,也随着这些文字变为铅字,不断地为广大读者制造着文学的盛宴。于是,今天这个作家的短篇小说获奖了,明天那个作家的长篇小说出版获得好评了。这些信息,接二连三地在高公馆的院子里传播着。

1998年之后,陕西省作家协会为改善办公条件,除“高桂滋公馆”前院的主楼和喷水池保留下来,后面的三个四合院被拆除了,要在原地盖办公用的高楼。那些名贵的树种被砍伐掉了,办公高楼却因一时资金不到位,整个院子荒芜了好长时间,四处杂草丛生。

2000年之后,“高桂滋公馆”——也就是陕西省作家协会的门牌号又改为建国路83号,一直延用到今天。

2002年,省作协的办公大楼矗立在了过去三个老式的四合院之上。曾经带给大家含蓄、内敛、欢快、健康又温情脉脉的记忆,以及新的文学春天里温馨舒畅的日子,仿佛随着三个老式四合院的消失而一同消失了。亘古不变的月光如水一般从“高桂滋公馆”前院那座充溢沧桑感的主楼流淌下来。俨然只有它还在孤独执著地守望着,凝视着过往的难忘岁月。(2015年9月21日《西安晚报》9版)

全站热点
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美容同志来玉山镇检查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2015-09-25 10:00阅读

未央区第二届高效课堂暨“MS-EEPO”教学技能大赛大明宫小学学区课堂教学决赛

2015-09-24 15:14阅读

莲湖区计划生育协会、西安市伊斯兰教协会、交大一附院举行合作启动仪式

2015-09-23 20:02阅读

碑林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强化创新 加压奋进 经办服务迈上新台阶

2015-09-23 10:03阅读

人大代表调研阎良区养老事业发展情况

2015-09-22 12:13阅读

碑林区举办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讲座

2015-09-21 12:03阅读

蓝田县纪委监察局召开纪检监察监督员座谈交流会

2015-09-18 19: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