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愿望,成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2013年食品药监系统机构改革后,基层监管所的标准化建设成了食品药监系统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作为中心城区的碑林区,紧紧围绕“抓基层、强基础、建机制、促监管、保安全”的工作部署,按照“硬件标准化、人员网络化、工作经常化、档案规范化、制度系统化、工作特色化”的思路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所标准化创建达标工作。
一是领导重视,以制度推进工作。区政府建立了区级领导分片包抓创建工作制度、创建半月度联席推进会议制度、创建工作信息周报制度、创建工作月督导通报等制度和机制,形成了协同高效的工作合力和齐抓共创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攻克难点,解决办公用房。碑林区作为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办公用房非常困难。创建初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督导,带领8个街办主任及食药监局局长实地考察、调研,选址过程中,明确了碑林区基层监管所的办公用房由所在街办负责以调剂或者租赁的形式在2014年12月31日前落实到位,并要求区监察局引入效能监察,全程掌握各街道的落实情况。
目前,碑林区5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在辖区租赁了写字间供监管所办公用,3个街道办事处在本机关内给监管所调剂了办公用房。8个监管所的办公用房均达到了150㎡以上,设置了“四室一库”(办公室、检测室、会议室、资料室、库房),并且根据工作需要,在装修改造过程中,每个所都设置了便民服务接待台,方便群众办理许可、投诉、咨询、信息填报等业务。“接待台”在色调配置上统一使用具有食药监系统特色的海水蓝色,既体现出执法单位的庄重与严肃,又表现了对办事群众的热情与温馨。
三是保障经费,夯实基础建设。区政府将基层所基础建设经费列入了年度财政预算,按照“十个一”的标准给每个监管所配齐了电话、传真机、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按照人员编制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等办公设施;执法车辆、录音笔、执法记录仪等相关执法器材也陆续配齐。
四是优选人才,构建监管队伍。碑林区常住人口62万,按行政区域人口的万分之三配备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核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员编制为187名。除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后原工商、质监系统划转的人员外,又通过区内定向招聘、社会公开招录的形式,招聘75名工作人员,目前区食药监局到位工作人员163人,到位率达87%。预计7月底,全区基层监管所的人员将全部配齐。
五是全面覆盖,推行网格化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分片包干”的原则,每个社区聘用了1名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形成了区、街道办、社区三级食品药品监管网格。对全区的100名社区协管员按时足额发放补助,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协管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技能,使全区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得以顺畅延伸。
目前,通过碑林食品药监局的积极努力,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8个食品药品监管所已经全部达标,在城六区率先一次性通过市级初验。一个个标识统一醒目、药监文化彰显、设备齐备、办公宽敞明亮、档案整齐规范、人员热情饱满的食品药品监管所构筑起了一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防火墙”,为人民群众搭建了一道便民服务的窗口。记者 梁璠(2015年8月4日《西安晚报》3版)